最終,老王帶著切好的“石條”走了,不繼續賭了。
倒不是他賠不起這一萬多塊錢,主要是覺得晦氣,開門黑,感到運氣不佳,所以才收了手。
孫中原和霍曉東,則接著挑選原石。
看了一段時間,孫中原發現,那一堆大塊的原石,幾乎沒有什麼好料子,最好的,頂多也就是小賺,而且這樣的還不多。
這也難怪,崔老闆是個二道販子甚至三道販子,那些大翡翠商,都是真刀真槍廝殺出來的眼力,真正的好料,過上兩遍,漏網之魚已經很少。
即便是有些半明料,內裡比外在表現也大多要差。
霍曉東在大塊原石堆裡多看了一會兒,但是也沒挑出來打算入手的,才轉而集中精力去小塊原石堆裡挑。
這讓孫中原進一步確定了,霍曉東在賭石方面,的確是高手。剛才的黃鹽沙皮走眼,那是因為太特殊了。孫中原憑藉寶光發現的情況,霍曉東也基本是這個判定,不看大塊原石堆了。
其實,放棄大塊原石那一堆,霍曉東是很鬱悶的,“小料難出板料手鐲料,估計是賺不了多少了。”
翡翠與和田玉不同。和田玉,很多人喜歡玩原石,就是籽料。大點兒的,可以直接做個底託,成為擺件;小點兒的,可以作為手把件直接把玩。再小的,可以挑選大小差不多的,打孔做成手串。
但是翡翠,幾乎沒有人去玩原石。
這是因為和田玉籽料,料質是最好的,關鍵是皮子很薄,有的其實不過就是一層毛孔狀的表面,直接就是玉質的皮樣表現而已。
而且,皮子有時候很漂亮,比如著名的棗紅皮、秋梨皮、灑金皮。翡翠呢,皮子都不好看,基本都是石質,而且外形不夠光滑圓潤,沒得玩。
翡翠,還得做成翡翠製品、首飾才行。所以,必須要從翡翠原石中切出原料來再說。而原料的價值,也就和能出什麼翡翠製品有莫大的關係了。
翡翠製品當中,以手鐲最為常見,也最為賺錢!體積合適,可戴可收藏可傳家。
行家面對原石切出的塊料,一般第一個直觀判斷就是能不能出板料。板料也有人叫片料,就是有一定厚度和麵積的平板料子。只有能出板料,才能作為手鐲原料。
有些塊度夠大,又比較規則的,能切出好幾層板料的,那是最理想的。
比如,同樣質地同樣重量的原料,一塊能切出一個手鐲,另一塊立體不規則,只能出手把件或者掛件。那能出手鐲的原料,指定是要比不規則的貴。
出了手鐲之後,圓形的鐲心料,還可以再做其他的把件掛件。或者,直接同心圓到底,繼續切出掛環,掛環裡面出戒指,最後的小圓柱體,還可以做勒子。利用率非常高。
原石裡面的翡翠分佈,肯定不會完全規則,越大的料,越容易出手鐲料。
所以霍曉東才鬱悶。
孫中原當然沒他這麼低落,他是來試水的,能驗證翡翠原石也可以看到透射出的寶光就很欣喜!哪怕崔老闆這裡一塊好料都沒有,以後資金充裕了,有機會完全可以去緬甸公盤上去博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