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當然,鈞窯的發展比較複雜,有官窯,有民窯,而且不止存在於宋代。
宋代的官窯鈞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那就是釉很厚。不是一般的厚,根據出土和傳世的實物,最後的釉面,能到一厘米。有的瓷器,連胎加釉,還沒有一厘米厚呢!
燒瓷器,胎質和釉料不同,所以膨脹係數不一樣。所以,在有些技術條件下,在冷卻的過程中,釉面是會出現開片的。但是宋代鈞瓷的釉太厚,太粘稠,細碎的開片沒有,卻會形成粗的、彎曲的紋路。
這樣的紋路,像是蚯蚓在地裡爬過的痕跡,所以就很形象地被稱作“蚯蚓走泥紋”。這是判斷宋代鈞瓷的一個典型特徵。
而且,在民國之前,這個蚯蚓走泥紋,在高仿技術上沒有被突破!也就是說,一般仿不出來,即便仿出來,也是很明顯的不自然。
所以,當時鑑定宋代鈞窯,有蚯蚓走泥紋,一般就是真品沒跑了。
不過,如今這個技術難點已經被攻克了。市面上高仿宋代官窯鈞瓷,不僅能做出蚯蚓走泥紋,而且有些高手已經能做得十分自然,極難辨識了。
陳丹洋猛吐一口菸圈,“得,又上了一課。”
說話之間,陳丹洋走得有點兒急,腳上碰到了一處地攤上靠外的一件東西。
低頭一看,所幸是一件銅質大香爐,比較重,只是晃悠了一下,沒倒下。“不好意思了!”陳丹洋對攤主笑了笑。
“逛市場看古玩,幹啥子這麼著急呦!”
這攤主是個五大三粗的漢子,不過一口川省口音,而且嗓音很細,形成了鮮明對比。
孫中原也衝攤主笑了笑,順帶看了看他攤上的東西,結果,還真有件東西吸引了他,便蹲下身來。
攤主循著他的目光,伸手拍了拍一件青花大罐,“老闆,看上這件兒了?”
孫中原擺擺手,這件青花大罐是民國仿康熙的,沒什麼意思,他伸手指了指一件陶器,“就這一件麼?”
這是一件三彩器。
三彩器,是上釉的陶器。這是一件陶枕,以綠彩為主,兼帶褐彩和黃彩。雖然叫三彩,但實際上不止三種色彩,陶枕上,還帶有一種豔紅的彩釉。
陶枕四周,是花瓣狀的紋飾點綴;枕面上,則是一叢蘭花,而且在右上角,還有一個“春”字。
“好眼力!”攤主看著孫中原,“這枕頭是一套四個!多了擺不開,你誠心想要,我都給你拿出來看看!”說罷,拍了拍身旁的一個旅行箱。
“唐三彩?”陳丹洋在孫中原身邊低聲問道。
“當然不是,唐三彩都是冥器,這是實用的陶枕。”孫中原應了陳丹洋一句,笑著對攤主說道,“既然是一套,當然是先都看看,再決定買不買嘍。”
他沒把話說死。
“好!”攤主伸手拉開了大旅行箱,“我看你是個行家,難得有人沒看全就問了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