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譚宗震立即回了房間,拿出來一盒印泥和一張宣紙。
蓋上之後,眾人都一起比對起了孫中原搜出來的圖片。
印文四字:司馬之章。
譚宗震蓋在宣紙上的印,和圖片上的印,基本一致。
“明代大藏書家範欽?”霍曉東看著圖片下方的文字說道。
“天一閣建立人?”陳丹洋叫道。
孫中原點頭,“我也是剛剛想起來,主要是這範欽的藏書印太多了,有幾十枚。最常見的,是‘天一閣’、‘範氏天一閣藏書’這兩個。”
沒錯,這兩方印章原件,至今還在天一閣中儲存。
範欽,字堯卿,號東明,鄞縣(寧波)人,明晚期著名藏書家,也是大名鼎鼎的天一閣的建立人。
這個“司馬之章”,也是範欽曾經用過的藏書印,是個別稱,也有點兒意趣。
因為,範欽曾經官至兵部侍郎。在明代,不少官場中人,喜歡用古稱指代官名。兵部一把手,兵部尚書,常被稱為“大司馬”;兵部二把手,兵部侍郎,常被稱為“少司馬”。
範欽這個“司馬”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
同時呢,一般人的印章,最多見的是“印”,比如某某之印,而這個印章,卻用了“章”,成了司馬之章。估計,這也是因為“司馬”是他的別稱,所以刻意用了“章”而不是“印”,更顯得有點兒意趣。
這方封門青藏書印,同時用了亭鈕,帶著古意。總體上,是很和諧的。
範欽這個人,特別喜歡藏書。據說在遊宦期間,到了一個地方之後,都會很認真地搜尋圖書文獻。
華夏古代的藏書家,一般都會偏重古本,古本之中又偏重版本。但是範欽有點兒不同,他很重視當代的圖書。當然了,他的“當代”,就是明代。所以他的藏書,以明刻本為主。
明代,是刊刻行業比較發達的時代,話本特別流行,的人,肯定比看經史的人要多。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有三本出自明代。
而明代的四大名著,除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有一本,叫做《金瓶梅》。
之前說過,這其中有一本禁書,不是《金瓶梅》,而是《西遊記》。
範欽收藏的明刻本,數量很大,就需要有個藏書的地方。
他原來藏書的地方,叫做東明草堂,範欽字東明嘛。但是,藏書這東西,只進不出,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這東明草堂後來也不漸漸夠用了。
範欽是嘉靖三十九年回鄉歸隱的,歸隱之後的幾年內,範欽決定在住宅的東側,重新建一個藏書樓。
這個藏書樓,是一排六開間的兩層木結構,坐北朝南,前後開窗。同時,閣前有一處池塘,這是防火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有風水需求在裡面。
藏書樓建成之後,一開始沒有命名。後來,範欽蒐集到了一件碑刻,出自龍虎山,上面有“天一池”三個大字。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三個大字,和這藏書樓還有池塘的情況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