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青花蟾形五毒鳥食罐,有一件就是瓷都出土碎片後修復的,還展出過。
“有機會我得去故宮博物院見識一下宣德鳥食罐和蛐蛐罐的真品。”陳丹洋聽完之後,起了興趣。
“你去了也見不到。”孫中原笑道,“雖然故宮裡有大量宣德官窯瓷器,但是鳥食罐和蛐蛐罐極少極少,而且不一定展出。”
孫中原說的沒錯,宣德鳥食罐,在故宮的藏品寥寥無幾,不管是北京故宮,還是臺島故宮。
而宣德蛐蛐罐,基本是蠍子拉屎——毒(獨)一份。因為嶽老告訴過孫中原,故宮博物院裡,只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仿汝窯的蛐蛐罐,而臺島故宮,一件都沒有!
這裡面,有宣德的老孃的“功勞”。
宣德皇帝在處理好政事之餘,玩個蛐蛐不算毛病。但是皇帝一個小小的愛好,下面的人怎麼辦,可就不一樣了。很多地方官員,藉著尋找蛐蛐之際,在民間敲詐勒索,興風作浪,這也是事實。
宣德皇帝死後,即位的朱祁鎮只有八歲,太皇太后怕他也迷上鬥蛐蛐,愛上玩鳥兒,下令將宮裡的蛐蛐罐和鬥蛐蛐用具,玩鳥兒的用具,全給毀了。
“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
同時,瓷都御窯廠已經做好的,也全部都打碎,埋了。
所以,1993年,才能出土一批鳥食罐和蛐蛐罐的碎瓷片。
故此,這兩樣東西,反而是民間流傳得多。
宮裡的和御窯廠的都打碎了,還能流傳出去,大致有兩個原因,第一,賞賜出去了,比如給大臣的,給王公貴族的。
第二,皇帝在京城,御窯廠在瓷都。在太皇太后下令全部打碎之前,流出去雖然很難,但不代表沒有。尤其是當時這兩樣東西造的不算少。
雖然御窯廠規定很嚴苛,但什麼時候,都有鋌而走險的人。
另外,故宮裡那件仿汝窯的蛐蛐罐,不知道什麼原因沒被打碎,或許是因為是少見的精品仿古器。
不過,這裡面有個對比,鳥食罐比蛐蛐罐要小巧,相對容易藏,容易儲存,所以遺留的數量應該多一些。
最少的,肯定是蛐蛐罐。宣德官窯蛐蛐罐的珍貴,已經是收藏界公認的。
宣德官窯蛐蛐罐在傳世的數量,比汝窯瓷器要少,甚至比元青花大罐的數量還要少。
當然,價值趕不上汝窯瓷器和元青花大罐,那是兩碼事兒。
曾經有幾個學者認定,除了故宮裡那件,宣德官窯蛐蛐罐的傳世數量,應該不超過三件。
有一件,是1989年蘇富比拍賣過的,坐蓋式黃地青花瓜葉紋蛐蛐罐;還有一件缺蓋兒的纏枝牡丹紋蛐蛐罐,在蘇州博物館。另外,倭國一家美術館,還有一件平蓋式天馬紋蟋蟀罐,據說蓋兒也不是原配。
學者的考據,都是有根據的。但這也不能說民間就再也沒有了,有的人悄悄收藏,秘而不宣,也有可能。
兩人聊著聊著,就進入了雄鷹山古玩市場的地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