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和李明一聽孫中原沒推,很是高興。這年頭兒,誰還差一頓飯,知道你的來意還去,就是很給面子了。
這兩人,生意上少有合作,不過卻是多年一起玩兒的藏友,只是因為認識圈裡的高手太少,水平一直不上不下。而且,真正的高手一般也不會輕易幫人掌眼,更不要說點撥了。
對於普通的古玩愛好者和收藏者來說,要想眼力提升,最關鍵的就是高手點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古玩行裡,真是太貼切了。
初次請孫中原吃飯(掌眼),兩人都沒好意思拿太多東西,每人只拿了一件。
而且吃飯之前,也沒好意思請教孫中原,吃飯的當間兒,就更不好意思了,兩人都早早吃完,在一邊閒聊著。
孫中原一看,也趕緊收了尾兒。
兩人讓服務員清了桌子,又單點了一壺好茶,關門喝了幾口,孫中原先提出來了,“要是帶了好東西,就一起欣賞欣賞吧!”
高偉和李明一聽,一起說道,“讓孫老師見笑了。”
孫中原點了一支菸,“不管好壞,我實話實話,二位能兜住就行。”
兩人好像早就商量好了,高偉先從包裡拿出了一個粉彩橄欖瓶,放到了桌上。
橄欖瓶很好理解,形如橄欖。老器型,宋代就創燒了。
而粉彩,雖然是康熙晚期才出現,卻是瓷器普及量最大的兩個品種之一。
在沒有粉彩之前,數量最多的瓷器,當然是青花了,即便在鬥彩、五彩、琺琅彩這些釉上彩出現之後,再帶上黃紅藍綠這些各種各樣的顏色釉,也沒有撼動青花瓷的市場主力地位。
直到粉彩出現。
從此,粉彩和青花並駕齊驅,甚至佔據過上風。
只不過,粉彩的歷史相對較短,實在是沒法和青花相比,所以對圈外人來說,還是知道青花瓷的多。
即便是對於青花瓷,普通人的認識誤區也還是不少的。比如那首《青花瓷》,誰見過天青色的青花?誰見過青花器的底款是漢隸?
而粉彩和其他彩瓷的區分,普通人估計也是一頭霧水。其實,只要記住名字裡的一點,那就是一個“粉”字!
粉彩的顏色裡,是加了“粉”的(一種叫做玻璃白的物質),有濃淡的過度,表現力絕佳,有這種效果的,就是粉彩。這種效果,軟而細膩。
五彩又被稱為硬彩,琺琅彩又被稱為洋彩,粉彩又被稱為軟彩。
高偉的這個橄欖瓶,高二十多厘米,上面是枝葉壽桃,褐色的枝,綠色的葉,粉紅的壽桃,一共九個。
孫中原沒有先看底,大體看了看釉色和彩色,“乾隆的款兒?”
“對!”高偉點頭,“孫先生真是好眼力!”
孫中原介面道,“別高興太早,雍八乾九,真的是這樣,仿的也得照這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