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舌帽和格子西裝聽得有點兒發愣,似乎是不信,但以他們的見識,又沒法反駁。
其實,對於元青花,就算是行里人,研究的重點也是採用蘇麻離青的精品元青花。至於普通的、不用蘇麻離青的民窯,少有人去關注。元代的瓷器都不帶款兒,光是斷代就是個大問題。
話又說回來了,即便不懂瓷器,但是從常規邏輯上來分析,元代那麼多普通老百姓,他們難道不用瓷器了嗎?這裡面怎麼可能沒有青花瓷器?又怎麼可能只用進口的蘇麻離青?
徐北武曾經告訴孫中原,據他所知,宋代就出現了青花瓷器,元代的普通青花瓷器,和宋代的青花瓷器一脈相承。
但是,採用蘇麻離青鈷料、紋飾層次豐富的元青花精品,的確是比較獨立,好似突然冒出來一般。這個他也沒研究明白。
一出現,就是一個高峰,帶著君臨天下的氣勢,也由此奠定了瓷都作為華夏瓷器中心的地位,明清一直在延續,無可撼動。
更有意思的是,其實對於精品元青花的研究,還不到一百年呢。明代沒人研究,清代沒人研究,民國沒有人研究。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才有人開始研究。
這個人還不是華夏人,是個叫波普的美國人。
他首先發現的,是一對龍紋象耳大瓶。這對大瓶是民國時期從華夏運往歐洲的,上面不僅有紋飾,還有文字,其中有這麼幾個字:至正十一年。
至正,是元惠宗的第三個年號,也是元朝的最後一個年號,一共用了三十年。
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採用蘇麻離青鈷料、紋飾層次豐富的元青花精品,稱之為至正型元青花。
包括那個廣為人知、十幾年前就拍出兩億多的鬼谷子下山大罐,包括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雖然器身都沒有文字,但都可以認定為至正型元青花。
實際上,至正這個年號的最後十年,瓷都已經被朱元璋的所控制。所以,很多人認為,帶有人物故事畫片的元青花大罐能夠出現,應該就在這十年,有朱元璋的功勞。
因為,大部分至正型元青花雖然紋飾豐富,但只有龍紋、牡丹紋等等動植物紋飾,人物故事畫片的元青花太少了,也不符合蒙元統治者的審美情趣。
至於元朝的普通青花器,因為不採用蘇麻離青,而且工藝也相對粗糙,研究的人就更少了。
人少,不代表沒有。徐北武,就是研究者之一。
普通的元青花瓷器,大部分就是生活器皿,簡單粗糙,其實沒什麼收藏價值。但是,當中也會出現水平尚可的,雖然青料髮色不夠好看,藝術性相對差一些。
孫中原能斷定這件高足碗就是元代的普通青花器,也得益於徐北武的教授。
這件高足碗,就算是元代普通青花器當中的小精品,不過市場價值肯定上不去,再加上徵集來的時候,貨主也不太重視,所以,起拍價也就不高。
但這並不妨礙它就是元代的青花瓷器。
最起碼,孫中原是這麼認定的,而且說出的鑑定要點得到了拍賣行同仁的認同。
孫中原對著鴨舌帽和格子西服,又大體解釋了一下這些鑑定要點。
最終,他們不再反駁,不過從臉上的表情來看,還是半信半疑。
孫中原也不再多說,打了個招呼就離開了這個展櫃。圍觀的人也漸漸散去。
不過,很多人就此開始打聽孫中原。因為這個年輕人的見識,的確是不俗!
中午,孫中原簡單吃了點兒工作餐,下午又來到了展覽現場。
沒想到,這一到下午,很多人居然點名要找孫中原,來解疑答惑他們所關注的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