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凌晨兩點五十分。
先鋒號太空梭在瓊州新遠航天發射中心升空,這次發射的時間是在一整天裡最黑暗的時刻,液氧甲烷發動機的尾焰照亮了雲層,甚至將月亮的光彩也掩蓋了下去。
之所以選在這個時候發射是因為最近幾天的天氣都極差,而發射計劃就極其緊湊:
7月23日,兩枚新遠三號火箭將兩個造價分別約15億和35億人民幣的服務艙發射升空,後者主要貴在搭載了當前最先進的光學遙測系統,航天局將一整套實踐十八號備份星的系統拆下來裝了上去,又繼承了一系列的深空探測儀器,昂貴的要命。
但這些昂貴的裝置在有前進號的充沛電力以後將發揮難以想象的作用,不論對於外太空還是地球環境都有極強的監測能力,處於深空航行時也能夠為船員提供強力的資訊保障。
這兩個服務艙都非常準確地抵達了目標軌道,接著就是九泉和瓊州各自把光榮號和先鋒號打上去。
本次任務中他們除了攜帶桁架以外還各自裝上了2個用於離心艙段之間的弧形連線通道,起飛質量都接近130噸,被送入近地軌道後還得依靠自身動力多工作一會兒。
原本兩架太空梭的發射日期都是26日,但23日下了一整天的大雨,後面幾天也有雷雨預警,於是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全力保障了這次夜間發射,。
如果將太空梭本身的質量也算進去,那麼在三天時間裡兩個發射場又往太空發射了超過440噸載荷,截至到現在新遠的半年總髮射質量超過兩千噸,佔世界總和超過90%,以一己之力壓過了全球航天。
國內已經對如此高頻的大型發射任務麻木,也就只有深夜發射的特殊性值得官媒多提一嘴。
對於發射中心的人們來說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會有如此忙碌的時刻,因為他們馬上就要清理發射場準備一週後風暴號的發射任務,她也已經抵達了酒泉,等待光榮號飛走以後就進行與火箭的總裝。
由於九泉衛星發射中心佔地並不大,放在臨時廠房中被輻射警告隔離帶圍起來的風暴號非常顯眼。
路過這裡的一行外國人拿出相機想要拍照,但被跟隨的警衛人員制止。
倒不是太空梭不能拍,而是九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軍事載荷很多,所以除了媒體和部分開放區域都不能拍照,剛好這裡就是。
有些失望的地中海老外用還算熟練的中文問旁邊的何倘這是哪家太空梭,聽到是核動力的風暴號時流露出了極為嚮往的神色,然後自言自語著自家的赫爾墨斯號什麼時候首飛雲雲。
他們是髪國最大通訊運營商阿爾卡特的團隊,與其他幾個歐洲國家聯合制造了一顆11噸重的靜止軌道通訊衛星,被航天局接下了這次發射任務。
至於為什麼不用他們自己的阿麗亞娜五?答案是歐空局不樂意。
維內託一號火箭已經進入了樣箭測試階段,曙光三號計劃過後歐空局又加大了支援,目標是讓這型火箭能在2018年初的時候飛起來。
VV1比起阿麗亞娜五更強、還因為可回收單次任務成本比後者低廉的多,髪國已經將庫存的一枚阿麗亞娜五封存,準備在有軍事載荷需求的時候啟用,實質上就是打算停飛。
現在歐空局的大部分資金都在“塞勒涅”計劃上,衛星發射就外包吧。
因為剛剛才簽署完華陰條約,阿爾卡特的衛星訂單直接忽略了翹首以盼的SpecaX重型獵鷹,以後者暫時沒有可用火箭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