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處都充滿了倉促和業餘。”
謝廖夫看了星艦首飛的錄影,給出了一個極低的評價。
“剛發射就失去對火箭的控制,還是靠計算機自己糾正過來建立聯絡,發射前準備的人如果不是兼職雜貨店員就應該統統開除;
發射臺下面為什麼不修導流槽?發動機的尾焰不僅僅沖垮了混凝土還把地下的碎片重新捲了上來,破壞掉更多的發動機;
底部毫無防護、箭體結冰置之不理、自毀指令下達失敗……如果他們把正常的檢測程式走完,至少不會出現發射即失聯的情況。”
他對於星艦從一開始就不看好,作為N1的設計者,沒人比他更懂多級並聯帶來的麻煩。
林炬倒是面色平常,星艦提前三年趕工去首飛,無論是發動機還是箭體技術都遠比不上原時間線,失敗在預料之中,7臺發動機失效已經足夠說明其一級的設計有嚴重問題。
還好是掉進海里……他倒黴的那一次星艦同樣是自毀指令無效,而且起飛不到兩分鐘就失控墜落,直接給本世界線的航天界帶來了一條大鯰魚。
星艦首射失敗後老馬如預料之中的那樣出現在鏡頭前,表示“已經拿到了所需資料,試驗達到了目標”,然後就先讓人開始修復發射臺……
作為第一個試圖挑戰三號火箭的巨型火箭,星艦敗北次數+1。
……
星艦首射失敗,當然少不了各國人民不同程度的冷嘲熱諷。
不過論這之中最奇妙的,居然是島國。
起因是在幾天前風暴號抵達月球的時候,這個訊息不僅在隔壁,也在島國引起了巨大的民間反響。
作為一個糾結的國家,他們曾試圖“脫亞入歐”,也會為神舟五號的發射而自豪。
一邊認為自己應該融入白人世界,但又會因為膚色而自卑所以樂於分享鄰居家成就的喜悅,甚至影響更深。
神舟五號證明了黃種人國家也能透過自己的力量將人類送上太空固然值得高興,但阿美和聯盟在50年前就實現了,而且實際上講很多國家還是有這個技術實力的,只不過受限於很多因素而已。
華國航天實際上在7080年代就具備了載人飛船的研製和發射能力,只不過受限於資金等種種因素無奈下馬,又因為“一切為了經濟”與軍工專案一起停滯了十多年,90年代才重新啟動,以當時甚至被認真研究過的太空梭方案上看,此時航天局的技術已經相當靠前,已經超越了歐洲。
在他們眼中,世界航天技術如果按分數來算,阿美可以得5分,聯盟/露西亞4.5分,華國只能勉強算3.5分,歐洲算3分嗎,其他全部不及格。
聯盟缺失的0.5分,就來自於登月。
登月並不是加加林的孤注一擲,也不是謝潑德坐著導彈上去的一次豪賭,而是真正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實現。
在阿波羅十一號之前,阿美在土星五號之前製造了土星一號作為驗證,進行了數次月球無人探測任務,建立了可以輻射控制38萬公里之遙的監測體系,讓阿波羅9號的宇航員在狹窄的飛船裡生活了10天全部患上感冒,開發了最超前的電子控制技術……
強如聯盟都無法奪得的桂冠,NACA拿到了6頂,這的確值得驕傲,值得世間一切對手真誠的讚美。
當7名亞洲人坐著最大的核動力飛行器先於NACA抵達月球時,那種強烈的自豪感幾乎讓他們感到窒息。
風暴號在說:**至上世界已經是過去了,哪怕是似乎為他們專利持有的登月,現在也被我們握在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