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這樣的超級火箭,就不可能把九章號送上太空。
“他們應該用液氧煤油,這樣的話就能把體積節省太多,12米直徑就夠了。”
這是他唯一能挑出來的刺,液氫雖然比衝極高但密度很低,一立方米的液氫只有70公斤,而同樣體積的煤油卻有足足800公斤,是液氫的的10倍。
如果使用煤油作為燃料,整個研製費用至少能降低一半。
“可那樣就做不到近地800噸和360噸的月球軌道運力了。”
米克林雖然也本能地有種壓低成本的衝動,但正是氫氧動力才使得長征十八號做到了5.3%的驚人運載係數,換成煤油發動機頂多3.5%,那可就是近兩百噸的近地軌道運力差距。
以巨大的額外代價去追求最頂級的效能提升,雖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平衡控制思路,卻最能不在技術人員心中留下任何遺憾。
越是看這枚史無前例的超級火箭,米克林越發感到了RKA深刻的技術落後,甚至全世界的宇航技術與之相比都被遠遠甩開,幾乎和1969年阿波羅計劃登月時的NACA一樣,第一名直接對全世界產生了可怕的碾壓性優勢。
而就在他憂鬱的時候遠處傳來了螺旋槳的聲音,一架德·哈維蘭海狸水上飛機正低空飛過,繞著吊裝現場開始繞圈。
這是一架只能容納四人的小飛機,飛行效能相當好,林炬就在後排向下仔細觀察著作業區,飛了半個多小時才在碼頭旁邊降落,跳出機艙落在木製棧橋上面。
同樣抵達了發射現場的謝廖夫穿著花色襯衫和短褲拖鞋,像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遊客一樣走向林炬,取下墨鏡打招呼:
“還是熱帶的島嶼最令人沉迷,我真想把公司搬到這裡來,這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最新鮮的水果和享受陽光浴。”
林炬狠狠點頭,這段時間的京城又刮沙塵暴又是冷空氣南下,空氣渾濁而乾冷讓他這個南方人很不適應,瓊州的萬里晴空和陽光讓他感覺又回到了夏天。
“等會我們去找條船釣魚,晚上烤來吃。”
“老闆你自己去吧,我還是發射副總指揮,也就輕鬆現在這麼一會兒。
這裡幾千人我都得盯著,稍微不注意可就毀了這個大傢伙。”
林炬這才發現謝廖夫墨鏡下的眼睛有些發黑,顯然是付出了不少精力。
火箭一出廠就需要多個不同單位的齊心寫作,協調好這麼多人的難度不亞於指揮一場大規模戰役,到了發射階段謝廖夫更是需要親力歷親為到處跑,反而是最大的老闆沒事做。
對於他來說插手也是一抹黑,只能期待等登月任務完成系統的獎勵裡面再來一個擁有超大專案控制能力的A+級科學家,葉長思和謝廖夫兩個人現在都需要在管理上花費不少時間,多一個人就能輕鬆許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