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三,再檢查一下油表。”
“是!”
兩輛串聯起來的拖車已經緩緩將騰雲號空天飛機拖到了跑道起點,機艙內的四名宇航員正在快速地進行著飛行前檢查。
“騰雲”工程最開始只是空天飛機的代號,航天局早在兩年前開始就在醞釀其他的新一代航天器,按照原世界線將會在明年總結成“五雲一車”。
“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飛車”,前四個含了長航時無人機、飛艇、衛星在內的近地軌道資訊網路。
後面兩個則是新一代運輸工具,“騰雲
”是空天飛機;“飛車”是時速4000公里的超音速飛行列車,將使用電磁加速以及真空管道技術,作為質量投射器的前置預研專案。
現在“騰雲”已經被三院和新遠聯合承接下來變為現實,“飛車”還在等待電磁技術的前景徹底確定下來,但今年也差不多了。
騰雲工程驗證機制造完畢,馬上就到了命名環節,經過商議後將前六架命名為001號“騰雲”、002號“瑞雲”、003號“流雲”、004號“逸雲”,005號“飄雲”,006號“破雲”;
其中“騰雲”和“瑞雲”分別交付給航天局和新遠公司,3號到6號機將交付軍隊。
下一架製造的是003號“流雲”,採用軍民交替製造交付的方式,前面三架中先保障航發委的兩架。
“流雲”的部分零件已經開始生產,而第一批最後製造的“瑞雲”基地將會自己進行最佳化,並且將更多的關鍵零件採用自產,速度更快質量也更可靠。
不過雖然騰雲號交付物件是航天局,但實際上卻擔任了首架飛機的眾多測試和驗證任務,三方都會密切參與進來。
就比如駕駛001號機的四名飛行員配置就說明了這一點:指令長兼機長是軍方培養的現役飛行員,副機長是基地的宇航員,另外兩名飛行工程師分別來自於航天局和軍隊。
那兩名來自軍隊的機長和飛行工程師都是在去年騰雲工程正式確立為空天飛機後,軍隊內部就開始爭論駕駛員的問題。
這就和阿美與露西亞紛紛成立空天軍一樣,並不只是簡單改個名字,更是代表了未來的主力軍種和發展方向。
一旦四架軍隊的空天飛機交付,國內也必然需要討論新軍種的問題,現在的意見主要有三派:單獨成立太空軍、空軍改組太空軍、以及小眾的海軍改組太空軍。
前兩種不用說,最後一種的支持者大部分都是《三體》的粉絲,紛紛贊同“太空戰更類似於海戰”的觀點,而且雖然現在的太空戰還沒有戰艦隻有空天飛機,但海軍也有航空兵啊!
單論組成,海軍有航空兵,有陸戰隊,有戰艦,海陸空三全,怎麼看怎麼像太空軍。
這一觀點立刻遭到了空軍的猛烈駁斥,一時間三種意見並存定不下來,最後上面決定先和稀泥:
去年就由海軍航空兵和空軍各自選拔12名精英飛行員,到航天局和新遠公司瞭解學習空天飛機駕駛。
指令長常立海之前就是某海航旅上校,雖然年齡略大但身體素質和心裡素質都極其強悍,硬是在訓練中壓過了空軍第一,成為了這24名受訓學員中最優秀的一個,奪到了指令長的位置。
現在他正指揮著輸給自己的飛行工程師汪言檢查油表——準確的說是燃料表,以及燃料管路和發動機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