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肯定為了狩獵!
“嗷嗷!”狩獵狩獵!
“嗚嗚!”舅舅,我要吃肉肉!
“哇啊~”大伯~我們去抓大——家夥~
“嚶!”停!
“嚶!”煩死啦!
喻以筠打斷他們。
這群狐崽被保護太好,出生至今一直呆在群體中,對自己的實力沒有逼數。
大狐過於強悍,連狼群都繞著走,導致狐崽們以為自己全北極最厲害,對付所有獵物都爪拿jio掐噠。
崽子夢想飛出天際,始終沒忘記狩獵麝牛的宏偉目標。
呵。
抓麝牛。
你看我像麝牛嗎?!
喻以筠愁得腦袋差點變成兩個大。
難道我不想抓麝牛嗎?
我不饞牛肉嗎?!
自從變成北極狐,喻以筠已經好久好久沒吃過牛肉,當大熊貓的時候都沒有這麼委屈。
可麝牛皮糙肉厚,就憑區區北極狐,想抓住它談何容易……
等等!
喻以筠轉念又轉念,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麝牛皮糙肉厚,性格又兇,北極狐無法透過正面攻擊,對麝牛造成致命傷害,反而容易被它反殺。
因此,北極圈的狐貍即使再餓,也不敢隨隨便便將目標放在麝牛身上。
喻以筠就不同啦!
他擅長各種陰險、狡詐、白嫖的爪段。
既然採用傳統的狩獵措施,抓不到麝牛,狐狐忍不住開始動動歪腦筋。
兩個小時後,狐貍們各自找了個小雪堆,藏在裡面偷偷觀察麝牛。
麝牛生活在北極圈,不僅能透過厚密的絨毛抵禦寒冷,還具備相當高的食物利用率。
通常來說,食草動物的食物轉化率比食肉動物低。
比如喻以筠當年散養的黃牛,吃青草、樹枝的食物轉化率大約10左右。
麝牛啃食地衣、灌木、苔蘚,對食物的吸收率能夠達到40,極大程度增加種群成活率。
即使食物轉化率很高,但麝牛體型巨大,加上冬季的北極食物匱乏。
麝牛們必須耗費大量時間,尋找積雪下方的草根果腹。
喻以筠觀察了好幾個小時,大致搞清楚麝牛的行為模式。
麝牛往往成群活動,從晚到晚尋找積雪下的草根。
如果遇到狼或者其他敵獸,大多是麝牛的反應不是逃跑,而是聚整合群共同對抗敵獸。
有經驗的狼群會把麝牛群沖散,鎖定其中老弱病殘,將它團團包圍與大部隊隔離開。
狐狐軍團沒辦法效仿犬科前輩的經驗。
縱使幾十隻北極狐全部沖過去,麝牛群也不會因為害怕而被沖散。
反倒是身材嬌小的北極狐,有可能被亂蹄踩成狐貍果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