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八章不給活路
憑心而論,多鐸在景山進攻的這場戰鬥算不上勝利。
如果說,戰死兩千多人,負傷三千餘人,取得的代價是毀掉了全家軍的六門輕型火炮,打死打傷二百五十餘人算是一場勝利的話,那麼什麼叫失敗呢?
但是,多鐸顯然不會這麼彙報自己的戰績,在多鐸向皇太極的彙報中,他取得了殲滅全家軍超過一千五百零四人,並且繳獲了一百多支火槍。
皇太極其實並不是好糊弄的人,他看著多鐸繳獲的火槍,其實是天雄軍以及京營裝備的後裝線膛火槍,並不是全家軍裝備的那種金屬彈殼的步槍。
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滿清軍隊需要一場勝利,需要一種可以剋制全家軍的勝利。
皇太極並沒有點破多鐸的謊言,甚至給他做了背書,全軍通報多鐸的勝利,而且是修改了字面上的資料,這場戰鬥,被宣揚成了全家軍極大的潰敗,全家軍的炮兵損失慘重,甚至元氣大傷。
多鐸其實在皇太極面前說慌,他也緊張得不行,額頭上佈滿了汗水,不過看著皇太極並沒有追究他的謊報軍情,反而大大地鬆了口氣。
皇太極當既晉升多鐸從和碩貝勒為豫親王,並且讓多鐸前往各軍宣傳如果剋制全家軍的戰術。
不可否認,多鐸是一個在戰鬥中成長極為迅速的將領,他從大青山接觸到全家軍的重機槍和迫擊炮配合的火力打擊戰術,在懷來、景山,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找到了可以讓部隊減少傷亡的辦法。
多鐸在戰鬥中發現,在向全家軍的陣地進攻過程中,騎兵傷亡其實遠比步兵要大,密集隊形的步兵,遠比散兵隊形傷亡更大,站直身體的散兵步兵隊形傷亡也遠超過爬在地上匍匐前進步兵更大。
任何人都是在戰鬥中成長,滿清軍隊其實也是一樣,其實很多人都發現了全家軍的戰術,針對密集隊形殺傷效率極高,只是沒有人採取系統的歸納和總結。
現在多鐸站出來總結,他們摸索出了一條類似於後世的散兵攻擊戰術,甚至也發明了一種裝備。這種裝備原型是朝鮮的烏龜船。
烏龜船是朝鮮左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將軍帶領士兵和工匠製造的。龜船長35米,寬為11.8米,高為5.2米。船左右各有10個櫓,桅杆可以豎起或倒下。
龜船上有70多個空洞,可以放槍、炮或射箭,船艙有房艙、倉庫等26個船艙,鐵甲上有很密的刀子和錐子形鐵籤子。船頭是烏龜狀,從**嘴上噴吐出像霧氣一樣,燒硫黃和焰硝等毒氣使敵人慌作一團。
烏龜船結構輕巧、簡易而堅固,船速快,火力大,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較為先進的軍艦。龜船在壬辰衛國戰爭中起了很大作用,在當時可以說是無敵的戰艦。
多鐸雖然沒有參加過當時朝鮮戰爭,不過他們清國繳獲了不少這種烏龜船,也聽當時的俘虜說過,倭國的戰艦上的艦炮,透過會從烏龜船的船頭飛過去,而不會擊中這種戰船。
現在多鐸需要一種裝備,可以抵擋全家軍的子彈和炮彈,而盾牌在重機槍子彈面前,簡直和紙糊的一樣,有或沒有,幾乎沒有區別。
當然,盾牌可以無限加厚,可問題是太厚重的盾牌,普通士兵根本就舉不動,他們就採取製作棉甲的方式,明軍裝備的棉甲,對於火器的防禦有一定的效果,反而比鋼鐵鎧甲更有效果,這種棉甲就是先把棉花縫製在布帛裡,入水浸透。
取出鋪地,用腳踏實,以不膨脹為度,曬乾。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在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這種棉甲雖然對於弓箭和刀槍的防禦力不是很高,可是對於火槍的防禦效果卻不錯的。
在擁有京城龐大人力和工匠的優勢下,滿清獲得了他們想要的裝備,這種裝備以十三層夯實的棉甲片和九層皮革外加三層鐵皮組成,厚約三十公分,可以近距離抵禦住線膛步槍的射擊,子彈通常會卡在第十層和第十二層的棉甲中。
當然,這種棉甲是不可能披在戰士們的身體上,他們只能採取一種低矮四輪小車,棉盾樹在最前面,士兵趴在這種小車上,用腳登地,可以緩緩前進,棉盾設計成了類似於女牆的方式,留下射擊口。
第二天的進攻,被滿清軍隊推遲到了晚上八九點鐘,這個時候,滿清軍隊原本以為可以打全家軍一個措手不及,事實上,他們失望了。
全家軍前線佈置了燃燒彈,燃燒彈這種玩意非常容易就地製作,把汽油裝進瓶子或罐頭盒裡,往裡面加點白糖、蛋清、硫酸之類的玩意兒,用一塊布塞住瓶口點火掄過去。
那火沾到哪燒到哪,一直往骨頭裡燒,任你拍任你翻滾都弄不滅,越弄火燒得越猛,那恐怖的場面,就連全家軍那些百戰餘生的老兵也倒抽一口涼氣!
隨著蒸汽機的出現,全家軍方面對於石油的運用也開始出現,雖然沒有辦法大規模提煉原油,可是採取土法煉油的方式,獲得了一些潤滑油、槍油、汽油、柴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