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問題是,崇禎在澳洲就沒有辦法複製全旭的成功。
盧象升除了苦笑,還真無計可施。
因為崇禎太過心急了剛剛建立三座城,就分別命名為東京、南京和北京,成立了三府十五縣。
光官員就任命了一大堆。
看著盧象升沒有說話,崇禎道:“朕想要推廣國家農場,將所有的土地全部收歸國有,由國家進行分配,不允許私人之間的轉賣,百姓等於是在國家農場上班,完成每天的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
不等崇禎說完,盧象升趕緊打斷道:“這樣更不行!”
當初在遼東的時候,盧象升確實是想採取過這種方式,全旭就提出過大鍋飯的問題,大鍋飯會打擊個人的積極性。
崇禎不解的問道:“為什麼?”
盧象升不敢提這是全旭的說話,就急忙改口道:“也不一定,陛下可以嘗試下。”
現在澳洲的問題非常多,首先是地太多了,動物多,隨便動動手,就可以保證自己不用餓死,有政府或無政府,對於百姓來說,根本就沒有影響。
大明百姓早已習慣了田園自給經濟模式的生活方式,想吃雞蛋,自己養殖一些雞,想吃鴨蛋可以養一些鴨蛋,想穿衣服,可以自己織布,自己做衣服。
至於說,生產和生活工具,澳洲有很多鐵礦,鐵礦品質高達六七十,隨便放在爐子裡燒燒,用短打的方式就可以獲得鐵。
要說種地,在大明本土,人均十幾畝的情況下,不精種根本就沒有吃的,在澳洲根本就沒有這個問題,一百畝不夠,那就兩百畝,實在不行,那就兩千畝,不用種,拿著種子隨便撒撒,也可以收成不錯。
盧象升嘆了口氣。
說穿了,這就是格局的問題。
全旭也不是沒有妻妾,全旭沒有成婚之前,他的妾室像湯氏(三娘)辛氏(二孃)親戚既不會在全氏的企業裡任職,也不會像周奎這樣貪婪。
全旭的小舅子湯四喜,一樣像普通人一樣在學校裡上學,犯了錯,該捱揍就捱揍,別說是湯四喜,就連是全旭的子女也是一樣。
問題是,這些崇禎都做不到。
跟著全旭幾年的老人,犯了法該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沒有人情可以講。
可崇禎做得到嗎?
“遼東就不錯……”
崇禎滿臉苦笑道:“我們怎麼就做不成呢?”
病根其實很簡單,說穿了那就是制度問題,也是人性問題。
現在整個大明的農民,無論是種多少地,收穫多少糧食,朝廷都不再收稅,只有在售賣糧食的時候交稅,這樣就避免了窮困百姓沒有口糧問題。
現在全旭已經修改了分配土地的原則,不是採取按人頭分,而是按照開墾的土地,以六十畝為一份額,開墾完成可以申請一份,完成之後可以再申請。農民的積極性更高,有人就不眠不休開墾土地,吃飯都是在田間地頭,人累不死牲口都要累死。
現在澳洲大明就沒有這種熱情和積極性到處都是懶漢,衣衫襤褸的人到處都是。
在盧象升和崇禎苦思冥想如何增加澳洲大明人口,如果改善澳洲大明經濟的時候,全旭也在審批一個檔案。
“對於那些老頑固,沒有什麼好客氣的,那些士紳還真是傻的可笑,大家都是大明人,哪有什麼士人、農民、商人之間的分別,都要為建設一個更好的大明帝國而努力,那些冥頑不靈,因循守舊,有些人還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裡,就算是朱氏大明時期,天下的權力和財富在他們手中嗎?從來就沒有屬於過好吧!”
現在不一樣,全旭現在要站在整個大明帝國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士紳願意融入大明帝國當然更好,實在不願意,那就乾脆離開大明帝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