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集中講述性情與封建道德修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至誠無息”,將“誠”看作是世界的本體。
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知方法。
這就是《中庸》之道。
林少華在回答這道問題的時候,他的大腦中也出現了很多關於《中庸》之道的解釋。
這裡面的很多道理,現在都一一展現在了林少華的面前。
由於卡了系統bug的原因,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
諾大的一本《中庸》,林少華已經領悟到了其中大半的精髓。
和之前的《易經》一樣。
《中庸》也是九州國的瑰寶。
在《中庸》中蘊藏著做人處事的終極道理。
古代每個人考科舉的人,都要熟讀四書五經。
其根本原因也是如此。
因為四書五經中真的蘊含著非常深厚的九州國文化。
林少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一直在學習《中庸》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林少華回答問題的速度很快,他領悟《中庸》這一本書的速度也變得非常快。
隨著回答問題的深入,他了解的知識也變得深邃了許多。
現場負責監考的兩名教授看到林少華時而回答問題,時而停下來思考一會。
他們都感到十分好奇。
到底是什麼樣的題,竟然讓林少華停頓下來思考。
他們兩人都是語文系的教授。
在看到這一幕之後,兩人帶著好奇,走到了林少華的身邊。
當他們看清楚林少華回答的問題之後。
他們兩人都是一陣驚訝。
《中庸》可不是一本簡單的書啊。
要知道,九州國的智慧,很多都非常深厚。
普通人就算讀過《中庸》想要理解和明白其中的意思也是相當難的。
更何況林少華還這麼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