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戢志東再怎麼想,也沒有想過會【不得了】到這種程度。
直接載入世界航天災難的史冊。
戢志東接受不了這個失敗,更接受不了,昨天還在一起說【打完這顆星,就可以回家過年了】的同事,就這麼離開人世。
這裡面還有為【長三乙】設計飛行彈道的高階工程師……
梁天陪著戢志東在已經被炸成廢墟的協作樓前面站了很久。
梁天沒有開口說話,連勸都沒有勸一句。
他之所以會第一時間過去,並不是想要說什麼、做什麼。
更多的是因為戢志東一直都說他是福星。
他就想這麼無聲地陪著。
他怕這個帶自己走上航天之路的人,就這麼倒下。
梁天還是小看了自己的領路人,更小看了航天人的韌性。
一夜白頭過後,戢志東直接就回到了工作崗位尋找2.15事故的原因。
多方專家和獨立調查團隊在深入調查之後得出了結論——2.15事故,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金鋁焊接點失效造成的。
因為這個點沒有焊接好,阻礙了隨動框架伺服迴路電流的輸出,導致控制整個火箭的慣性平臺失效。
電壓輸出模組的問題,引發火箭按錯誤的訊號進行姿態矯正。
一個焊點,一次大墜毀,給整個中國航天,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在2.15事故之後,戢志東的身體,每況愈下。
極度的自責,加上原本的一身舊傷,全靠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撐著。
戢志東沒有再擔任發射任務的地面總指揮,在調查2.15事故的半年時間裡,他提出整整44項共256條嚴厲乃至苛刻的整改措施。
航天是龐大而又精細的工業,需要確保的是每一個人力範圍之內的細節,都萬無一失。
這256條整改措施,涵蓋了從火箭設計的總工程師到倉庫保管員。
大到整個火箭,小到一根電線、一顆螺絲釘,全都明確責任到人。
科學試驗是允許失敗的。
太空探索更是如此。
但允許失敗,不等於允許重複犯錯。
為失敗付出了代價,就得從這個代價裡面學會怎麼避免再一次失敗。
戢志東對待錯誤的態度,也深深地影響了梁天。
時隔452天,1997年5月12日0時17分,已經成為【失敗】代名詞的長征系列火箭,又一次矗立在了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這個時候肯定是沒有國外的公司,願意給中國航天人機會,打的也就是一顆國產的衛星。
出征的火箭是【長征三號甲】,這是一款在首秀就取得了成功的火箭。
攜帶的是中國新一代通訊衛星——【東方紅三號】。
這是【長三甲】和【東方紅三號】的第二次搭檔。
第一次搭檔發生在兩年半之前,1994年11月30日,火箭的發射是順利的,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第一顆【東方紅三號】出現了燃料洩漏故障,實施三次變軌,在成功到達了地球同步軌道的同時,也耗盡了燃料,沒能定點成功。
1997年5月12日0時41分,經過短暫而又漫長的24分鐘等待,【長三甲】將第二顆【東方紅三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當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的訊息傳來,航天人自發起立,一邊默默流淚,一邊使勁鼓掌。
這一年多的時間,有太多太多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