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於宇宙考古。
就像地球曾經存在過恐龍一樣。
研究明白了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就能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找到更好的方向。
研究明白了地外星球的生命體是怎麼滅絕的,就能對地球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
數十億年前,火星也曾經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星球。
火星大氣改造計劃的最初,是用電化學的過程,在火星稀薄的大氣中分離出氧氣。
負責這項任務的機器人,最開始每小時只能生成12克的氧氣。
到現在,火星人類基地的大氣,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
在銀河比鄰計劃之前,人類發射過很多地外生命探測器。
這其中,還有一些,是已經飛離太陽系的。
甚至有傳回沒辦法用科學來解釋的訊號的。
儘管如此,地外生命的可能,始終都還是一個有點縹緲的概念。
科技讓人類越來越接近這種可能,但也僅僅只是接近而已。
梁天的目標,是讓銀河之艦的極凍艙,飛得比旅行者一號,還要更遠、更久。
之所以是和1977年就發射的旅行者一號比,而不是和後面的先驅者10號、11號,以及更後面的飛行器,多多少少也算是有些無奈。
人類在1970年代發射的飛行器,似乎都有特別的生命力。
旅行者一號是這樣。
使用化學電池,並且電池壽命只有20天的東方紅一號,也是這樣。
一百年過去了,東方紅一號,還在軌道上正常默默地執行,除了沒辦法像最開始那樣傳回聲音。
如果不是心裡面藏著太多的事情,方原其實還是很想知道,梁天的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這個人類移民火星計劃的總設計師,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有了要死在移民火星的路上的想法。
方原早早就認定了梁天不是好人,卻還是不得不佩服這個百歲老人,能夠那麼輕鬆而又自然地,說出要進極凍艙,在一秒之內達到人類社會學意義上的死亡。
就算這是新型的安樂死,也一樣需要勇氣。
有人說,靈魂的重量是21克。
也有人說,靈魂的盡頭是量子糾纏。
真正的生命是什麼,只有找到了彼岸,才能得到解答。
火星自身的質量要比地球小很多,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穩定不住像地球那樣的大氣層,導致空氣稀薄。
大氣越是稀薄,能見度就越高。
中繼站和萬戶廣場頂部,僅僅兩千米的高度差,早就已經到了肉眼可查的地步。
梁天坐著的位置,沒有舷窗。
他也沒有專門換到有舷窗的位置,欣賞自己一手設計的火星人類聚集地。
看到此刻,安安靜靜地坐在極凍艙邊上的梁天,方原的心底,升騰起了諸多的疑惑。
這個人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