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老夫改一改,還剩800字,半小時左右)
有些東西不出現雖然天下太平,但對於一直唸叨著它的人來說,不出現反而比出現要麻煩得多。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祁鏡就是這個被害人的心態。
他知道事兒會發生,可時間卻不太對,一拖再拖已經拖到了八月底。到底震還是不震,對非地質地震學家的祁鏡來說是道難題。但不論如何,當初張民正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番話讓他記憶猶新。
“張教授,我姓祁,之前在新聞裡見過你。”
張民正還是第一次遇到電視觀眾找上門的情況:“祁先生,找我有事兒麼?”
“哦,上次見到新聞裡你說,龍門山斷裂帶將來回有地震,是不是真的啊?”
“只是預測而已。”張民正解釋道,“以我幾十年地震學研究的經驗,這次梅麗雪山的雪崩應該就是前奏。以個人的感覺,接下來雲川西北角會越來越不太平......”
“啊呀,我老家就在那兒,是不是很危險啊!”
“這......”張民正笑了笑,“你也不要太緊張,我就是預測而已,地震誰都說不準,而且龍門山斷裂帶長著呢。對了,你老家在哪兒?”
“映水縣。”(1)
“......正巧落在了斷裂帶上啊。”
“是啊,所以我很急。”祁鏡問道,“按老師之前說的,大概一年後出現強震,是不是應該把人都疏散掉?”
“那不行,我沒證據,不可能讓國家做出這種決定。”張民正解釋道,“其實別說國內,就是放眼全球,也沒人能在地震前拿出即將地震的證據。”
祁鏡已經猜到了他會這麼回答,剛才的提問也只是一塊跳板而已。他顯得很慌張,語氣也很激動,活脫脫一個小市民的形象:“那能不能多派些地震救援隊?萬一出事兒了也好快點支援過去啊。”
“你別激動,別激動!”
張民正一輩子研究地震,人際交流是短板,見祁鏡慌了神,連忙解釋道:“救援有國家統籌,我們現在也能空中投送,短時間內就能到達災區。在地震中,比起救援還是自我防護的知識更重要。”
祁鏡要的就是這個答案:“既然張教授這麼說了,我肯定信你。只不過,我們現在的地震安全知識普及工作做得很差啊。縣裡的那些學校,平時也沒怎麼教過,上班的和待在家裡的老人就更無所謂了。”
“這.....這上學應該都會教的吧?”
“教?日本隔三差五就要做地震演習,同樣在地震帶上的龍門山呢?”祁鏡越說越像個老幹部,“你只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說兩句猜測性的話,既不能防也不能救,意義在哪裡?”
張民正原本以為,祁鏡只是自己學生認識的某個熱心市民,閒來無事打個電話問幾個問題罷了。可這一陣聽下來,他甚至都開始懷疑對面是不是站著自己的老師了。
祁鏡的話不無道理,張民正彷彿覺得額頭被人招呼了一棍子一樣,非常受啟發。
60歲的他專注地震研究,也做過結構地震反應控制研究,也就是做隔震和減震。近些年張民正開始轉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高層建築房屋的抗震鑑定,以及做建築的抗震設計。
為了做地震考察,他這些年跑遍了半個世界,也參與過多次地震救援。現在想想,地震是客觀存在的,中的人才是最關鍵的。
他能鑑定城市裡房屋的抗震能力,但山區多的是土房、磚房,又能擋住幾級地震呢?
說到底防震減災還是得從普及地震安全知識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