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城自被北莽攻下後,被改造為拓跋菩薩麾下北莽大軍四十餘萬大軍物資中樞點。
因為虎頭城難下,北莽方面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北莽的糧草軍械先運送道霞光城,再從霞光城發往前線的北莽大軍。
集中在這裡的糧草,足以供應北莽四十餘萬大軍三月之用。
拓跋菩薩自然明白此地的重要性,在這裡佈下重兵,五萬草原部落軍和二千親衛。
沒想到短短一夜之間,霞光城就被徐驍攻克。
有關霞光城城內佈局,密道分佈以及缺陷,北涼軍早已瞭若指掌。
為了能夠一舉成功,徐驍動用了北涼最精銳的一萬大雪龍騎與三萬幽州鐵騎。
一人三馬,上馬為騎,下馬為步。
夜襲加上早已潛伏在城內的拂水齋暗樁引發的北莽軍營嘯,徐驍只花了不到二個時辰就結束了戰鬥。
拓跋菩薩麾下的二千親衛全部戰死。
五萬北莽草原部族軍因營嘯相互砍殺,踩踏以及之後徐驍進攻,合計死了二萬多人,還有二萬多人被俘俘,其中還包括二三千的傷兵。
霞光城一下,意味著四十餘萬北莽大軍將面臨無糧的險境。
拓跋菩薩接到霞光城被破,明白情況危機,立刻回兵。
來到霞光城五十餘里的地方,就看到城內火光重天,同時遇到了本應被俘的草原部落族軍。
徐驍並未選擇駐守此城,而是將北涼囤積在此的糧草與軍械,一把火焚燒殆盡,並將這二萬多的俘虜放還。
拓跋菩薩自這些草原部族軍的俘虜口中得知這情況後,有些捉摸不定。
縱使霞光城的物資被損毀,但依照北莽現在的國力,不足以這些東西重創北莽,最多遲滯前線大軍進攻的速度。
只待後方糧草運到,前線大軍又可繼續進攻。
不過,徐驍這一出手,算是給了拓跋菩薩一個提醒,不能再如之前那般分兵了。
他已得到訊息,提兵山之主在流州被徐鳳年兄弟憑藉收編五萬流民軍隊,一萬龍象鐵騎以及上千武林高手擊敗麾下二十萬大軍死傷了十餘萬人,柔玄三鎮軍力損失慘重,已然無力再參加接下來的戰爭。
為了防止洪敬巖與種涼那一路二十萬大軍出事,拓跋菩薩下令讓他們前來會合。
北涼鐵騎在徐驍手中,滅春秋諸國。
所以,拓跋菩薩選擇最穩妥地方法,合兵一處,屯紮虎頭城,逼迫徐驍與自己在虎頭城下決一死戰,重演昔日西壁壘之戰。
當年西壁壘一戰,參戰雙方生生打成了消耗戰,不斷的減員,不斷的增兵。
都拼盡了最後一絲力氣,只為將對方消滅。
西壁壘一戰最終結果,離陽勝,大楚正式亡國。
拓跋菩薩就是要發揮北莽的國力優勢,逼迫北涼打消耗戰。
只要進入消耗戰,北涼縱使再怎麼休養生息,撫卹愛民,但也不過只有三州之地,戶不過二百萬,民不足一千萬。….
即使留有後手,有可戰之兵超過三十萬,又能如何?
在帶甲之士百萬的北莽面前,根本拼不起。
哪怕損失八十萬,只要攻下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