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過一個彎,一座獨特別緻的山呈現在眼前。
一個寬十米高四五米的溶洞吹來陣陣暖風。
在溶洞口兩旁的山上長了許多高大的梧桐樹。
左首邊一棵樹下,巖壁凹槽處用水泥沙漿簡直砌了一個墳墓,前面豎著一個碑石。
林元利用專業的風水知識,堪測了一遍,從山的起勢,到龍脈的走向……
有了大致的判斷。
單從這座矮山的箭簇山來說,風水格局並不能成為氣候。
但箭簇山後面有一條筆直的水渠,跟箭簇山成了一條直線,而且從箭簇山流出一股清亮的泉水。
遠處看起來就象一支射出的錢。
於是就跟遠處橫亙的山脈形成了龐大的氣勢。
此處的風水便有了渾厚的根基。
林元將上述判斷細緻地跟鄧家叔侄做了說明。
“小林,你的意思是說我大哥的骨灰是誤打誤撞葬在了一處風水寶地上?”
這時鄧兆陽女秘書和司機都站得遠遠的,面前只有四個人。
鄭一民聽了林元專業的風水知識解讀,也感到佩服。
老祖家留下的東西,確實值得去用心鑽研。
“最好是這汪泉水一直保持流暢,氣勢便能夠保持長久,還有對面水渠,要經常維持,保持暢通。”
水渠破壞了,或者山泉水斷流了,龍脈之勢便斷了,到時風水便遭到了破壞。
當然他也不會直接點穿。
有些事還要自己去體悟。
“兆龍在村裡,以後就讓他注意這些事情。”
鄧本初:“小林,你說那個墳墓,要不要重新修繕一下,這樣看上去太簡陋了。”
“管事的風水不在於建得多豪華,不管事的風水建得多豪華都沒用。”
林元並沒明確回答他的問題。
“自然最好,跟周圍山林融為一體,才是最高境界,把墓地造得大豪華,反而破壞了整休的和諧。”林元解釋說。
“那就不動它了!”鄧兆陽此時堅信了林元的判斷。
他帶著林元幾人朝溶洞走去。
右手邊一條溝渠不停地流淌著汪汪的泉水。
一條泥濘路直接通往溶洞深處。
“這汪水應該是地下水吧?還是很有特色的。”
現在是春季,泉水散發著熱氣。
若是在炙熱的夏季,這汪水就成了清涼的冷水。
“說也奇怪,聽老輩人說,箭簇山這股山泉60年前也流淌過幾年,聽說那時候村裡曾姓人出了個大官。後來水就斷流了,三年前又開始又有地下水冒出……”
鄧本初回憶著說。
這回輪到鄧姓人出人頭地了。
希望老侄能借助這服氣運直上青天。
同時,作為擁有一定歷史知識,熟知本村變遷的老當究來說。
他知道六十年前的那個曾姓大官,在箭簇山泉水斷流後,在戰場上出了意外,犧牲在前線。
遺體送回弄稟屯安葬,許多風雲人物還前來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