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得起書的,永遠是那些有銀子的世家子弟,就是那朝廷辦的太學,也不是一般的寒門子弟可以進去讀書的。”
“如此長久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科舉選拔出來的,始終還是那些士族門閥的子弟,因此,朝政世代把持在那些人手裡,也就不出為奇。”
“想要打破士族門閥的教育壟斷,唯有讓天下人人讀得起書,使得更多的寒門子弟,有機會透過科舉入朝為官,待得寒門學子在朝為官的人多了,士族門閥自然就會土崩瓦解。”
蘇言可不是胡說八道亂說一通。
他記得另外一個時空的歷史上,士族之所以沒落。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權者提拔寒門學子入朝為官,溫水煮青蛙般,一點點削弱士族對朝政的把持,最終導致了士族的衰敗。
蘇言一番慷慨陳詞,一陣見血指出瞭如今朝廷選拔官員的弊端。
使得攝政王陷入了深思。
這是一個百年大計,雖說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攝政王心裡卻也明白,那些士族門閥根深蒂固,不然也不至於敢跟他明爭暗鬥。
更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剷除他們。
按蘇言的法子,溫和地逐漸瓦解士族門閥勢力,同樣是攝政王需要的。
畢竟表面上他大權在握,然而底下卻是暗流湧動,強勢鎮壓的結果,肯定是適得其反。
再者,在攝政王看來,自然是希望自己一脈能世代統治。
他可以預見的,多多提拔寒門子弟入朝為官,將來那些士族門閥勢力被削弱後,肯定就無法威脅到他子孫後代的統治。
“說了這麼多空話,具體如何做?”其實攝政王心裡肯定了蘇言所說。
“王爺只需打破士族門閥的教育壟斷,多多興建學堂,使得寒門學子人人讀得起書,如此一來,朝廷自然就不缺治國安邦的棟樑之才。”
人人讀得起書,當然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在這個時代不可能實現。
關於這一點,蘇言心裡很清楚。
他只不過是投攝政王所好,把遠景儘可能地描繪得豐滿些。
就像王國舅坑他一般。
給攝政王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至於能實現到何種程度,不是他能左右的,更不是隻憑他就能做到。
這還要看攝政王,這個掌權者的執政能力,以及與那些士族門閥博弈的結果。
蘇言很清楚,有些事情,並不是說,攝政王想如何便能如何。
自己能做的,只是給天下的寒門學子們,爭取一個機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