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緩緩昏暗,彷彿垂暮的老人。
這一次奏響的,正是老年使者土星。
與之前樂曲的感覺截然不同,那音樂音符的字裡行間之中,充斥著一種垂垂老矣的感覺,正如同這昏暗的燈光,彷彿下一秒就會悄然的熄滅。
交替相互的節奏,彷彿老年人緩慢,滯重的步履,人類暮年之時,肉體衰退的樣貌,透過音樂傳達給了眾人。
但似乎並不完全是描繪垂老而已。
在音樂中,人們彷彿聽到了葬禮的舉辦,禱告的鐘聲。
在華國,也曾有孔聖人描述過人類的一生。
從四十歲的不惑,再到五十歲的知天命。
人類總是在肉體衰退的同時......卻獲得了一輩子醞釀而出的智慧,獲得精神的昇華。
直到七十歲的古稀之年,人生最後的旅途中,從心所欲,卻並不逾矩。
驀然間,李文音傳達出的哲學思想的變動,也這一刻真正的開始展現給眾位音樂家。
從神話傳說開始,經歷世間的變化與發展,到現在,迴歸於個人。
大管與巴松彷彿老人溫沉的話語,排鍾與豎琴,彷彿預示著葬禮上,代表死亡的鐘聲。
生老病死本是常態,所以,李文音並未刻畫任何“悲傷”的感情。
有且僅有對於逝者的懷念與對年輕生命的祝福。
輪迴與延續。
就好像老人去世後,不同人不同表現一般。
李文音的指揮動作非常的舒緩溫柔。
彷彿是在安慰逝者一般。
當真是哭天搶地才是最好的麼?
別人不得為知。
但李文音透過樂章告訴了觀眾們......
在老人正常的步入衰老,乃至於死亡後,請告訴他不必擔憂,不必恐懼。
分離難免,更該回想的,是這一生之中經歷過的幸福。
在老人死亡後,後人傷痛難免,但不要太過傷心,而要祝福逝者,銘記逝者,並且歌頌逝者經歷過的精彩人生。
並且......學習老人身上的優秀品質,以老人身上的不良之處引以為戒。
.......
華國所講的喜喪也便是如此。
喪事雖為悲哀之事,但老人家福壽雙全,德高望重,是為全福,全壽,全終,生前善良,自然老死,圓滿結束一生,得全善終。
而此時,家人們雖說哀傷,但並不悲痛。
白事常常紅辦。
而步入死亡的衰老也同樣如此,在悲哀肉體衰退的同時,也會因精神境界的昇華而歡喜。
思考衰老,思考死亡。
即使李文音是年輕人,這樣豁達的思想境界也忍不住讓人感到讚歎。
衰老是必經之路,死亡無可避免。
所以,人的一生,更該是享受生活,追求精神上的進步,思想上的昇華。
至少不要虛度一生,在衰老以後,腦海中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回憶。
當樂曲演出完之後,觀眾們陷入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