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當晚。
作為《尼伯龍根》四部曲的最後一夜,可以說,無論是劇情,還是觀眾們的興奮度與期待,都達到了一個高潮。
戲劇,美術,光影舞美,音樂,通看下來,幾乎可以說處處都是能夠深追的細節。
思想符號,文化元素。
幾乎所有觀看的音樂家,在心裡都能確信。
如果這第三夜《諸神的黃昏》能夠維持這個高度,那麼這部歌劇,甚至可以說......
方方面面,各種意義上的無法超越!!
或許,根據喜好的不同,這個型別,並且如此之長的歌劇,有人喜歡有人厭煩。
但無可否認,在藝術與美學方面,李文音做到頂了!
只需要完整的收場,這部歌劇就絕對可以稱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里程碑。
沒錯!
就連布里克都不得不承認。
這部歌劇,甚至可以說......完全不次於《魔笛》這種史詩級別的作品!
甚至在某些地方,超越了莫扎特的《魔笛》!
更讓布里克感覺無奈且好笑的是........
兩部作品,對於女高音歌唱家的要求都是天花板級別的難度。
《魔笛》中《夜後詠歎調》是花腔女高音技巧難度的天花板。
而李文音的這四部曲........
大概是人類體能極限的天花板。
.......
在歐洲諸國的語言文化中,德語特殊的音階,並不適合歌劇。
甚至一度有很多人對德語嗤之以鼻。
而相比,更加圓潤清晰,具有節奏感的義大利語,簡直是為歌劇而生,歌劇也理所當然的誕生於佛羅倫薩。
即使是天才如莫扎特,一開始寫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
也都是義大利語。
直到後來寫了魔笛。
《魔笛》可以說是德語歌劇的代表作之一!!
融合了德國民間說唱劇形式,短小精幹,顱內昇天的《夜後詠歎調》也一度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
可惜,整體來說,在歌劇領域中,德語歌劇,還真的是略遜義大利語歌劇一籌。
而時隔了這麼久,德語歌劇,在李文音的手裡,再次綻放出更為驚豔動人的火花。
臺下的德國音樂家們,看李文音的目光簡直像是在看拯救世界的神仙。
終於,隨著樂團們的登場,李文音也來到指揮台。
向著觀眾們一鞠躬,霎時間掌聲與歡呼久久不停。
本來還很矜持的音樂家們......此時已經有小半都已經被同化成了狂熱的粉絲。
不少媒體都忍不住感到心驚。
李文音的吸粉能力,說實話,跟流量的資料比肯定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