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的人看著前方不遠處,座椅背後的小螢幕,螢幕中正放著《尼伯龍根》的海報,故事簡介,以及各個人物角色介紹的捲軸幅。
舞臺邊緣下方,是黑底紅字的字幕。
屆時,臺上臺下都會有字幕註解,無論是哪種觀看習慣的,都能第一時間看到歌詞翻譯的字幕。
而此時,對這部作品最為好奇的,自然就是阿登納與拉森!!
拉森自然不用說,生長於北歐的他,幾乎可以說是聽著北歐神話長大的。
而阿登納,作為德國這麼大塊的音樂家,對於藝術領域研究極高,曾經在研究中古德語的時候,就曾研究過這本英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
音樂創作,尤其是大型管絃樂史詩音樂的創作,對創作者宗教,神話,哲學上的要求極高。
有了創作者,自然也就有了表演者。
表演者若對這些知識不夠了解,根本難以演繹的盡善盡美。
更何況,臺下的大佬們,有鑑賞家,有藝術指導家。
腦子裡面這些邊緣知識的儲備量可是極佳!
如果李文音的這個作品,在藝術加工的風險中,有任何的失誤,甚至是任何觀念,都很容易被無限放大。
而如果僅僅是平淡的敘述神話故事?
那李文音的名聲就徹底毀了,充其量也就是個又臭又長的作品罷了。
想到這一層的阿登納與拉森,對視一眼。
有好奇,有興奮,也有些擔憂。
而臺下華國的官員與音樂從業者,也略有興趣的點著頭,好奇的等待李文音接下來的演出。
可以說,此時無論對李文音有什麼看法,這個時候,全員都在支援李文音。
這可是華國青年一代的音樂之光,駕馭這樣其他民族文化的題材,又能做成什麼樣?
李文音沒有說話,伸手這麼一示意,眾人的目光便看向了側臺。
隨之上場的,是樂團的樂手們。
巨大的編制,多樣的樂器。
所有樂手全部就坐,李文音也從舞臺之上,來到了自己應該在的位置。
側臺的的指揮席!!
歌劇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就是戲劇,詩歌,音樂,文學,舞美等一系列的綜合體。
轉換為歌劇藝術形式後,李文音第一次從臺上的C位,來到了燈光略顯昏暗的側臺。
李文音來到指揮席位上。
指揮台上,豎立著一個小巧高挑的凳子。
說是凳子,不如說是靠板。
對觀眾們鞠了一躬後,在掌聲中,微微靠在靠板上,對著燈光師與特效師示意了一下後,全場的燈光便黯淡了下去。
觀眾們屏氣凝神,準備觀看。
黑暗的舞臺上,閃爍起了幽藍暗沉的燈光。
李文音輕輕揮動指揮棒,沉穩的長低音輕柔的響起,開啟了《尼伯龍根》之旅。
此時響起的,也正是序幕《萊茵的黃金》的序曲。
黑暗之中,似有水面的波光嶙峋在輕柔的閃耀。
神秘,幽邃。
似乎想要帶人來到這個北歐的神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