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寢室中,劉霖帶上膝上型電腦,抱著幾本書,便與同學一起來到了圖書館。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寢室裡不能學習不能寫論文,但之所以更多學霸選擇圖書館與自習室,關鍵要的是一個氣氛。
在寢室這種心理上充滿安全感,並且標籤主題是“休息”的地方,就很容易會產生惰性,這樣的惰性有時候連帶著會降低學習質量。
而在圖書館與教室的時候,因為安全感而帶來的惰性就會消散很多,並且,由於身邊的人也都在學習,基於從眾心理,哪怕不是很想學習......想要繼續待下去,也會翻開書本象徵性的看幾眼。
開啟電腦,劉霖開始對照曲譜,翻閱文獻,寫曲式分析的論文。
“唔......G調主和絃為共同和絃,但這裡似乎是四個小節的調性遊離,大量的半音降低了穩定感。”
“好傢伙,妙啊,沒有使用主題動機,但頻繁的離調與快速的和絃技巧碰撞出了新材料?”
劉霖在鍵盤上輕輕的敲打著。
時而皺緊眉頭,時而查閱資料,時而滿臉的臥槽。
“嗯?”
劉霖突然停住了敲擊鍵盤的雙手。
“變奏二的811小節?”
“除了強拍的高聲部旋律以及二度的填充.......總感覺哪裡不太對勁。”
一組一組的音符變作書面上的符號標記後,拿來寫論文,總感覺有點令人不爽。
劉霖似乎遇到了問題。
但越想越煩,越煩越想不出來。
查閱網路上的文獻,似乎也寥寥無幾。
一種船新的論文課題,對於研究生來說......有好有壞。
好處就是......查重過的簡單。
畢竟寫的人少,稍微有點不一樣的思路,很容易驚豔他人。
查重上過的也會非常簡單。
但......能做參考的文獻也同樣非常少,大部分文獻仔細想來似乎也都是一個意思。
只不過,這曲子真的就只是很多文獻裡研究的那樣嗎?
顯然不可能。
不然很多音樂人就不會研究了!!
這首曲子的意義非常之大。
縱觀整個小提琴界,《魔王》與《夏日裡最後一朵玫瑰》這兩首曲子都是非常獨特的,獨特到這兩首曲子甚至可以專門劃分出一種新流派與作品風格。
完全不需要任何的伴奏!
一般來說,小提琴的演奏,都會以鋼琴,或是樂團來作伴奏。
協奏曲非常的多。
而這兩首,就非常的獨樹一幟!
不需要伴奏,自己給自己伴奏!
之所以可以不需要伴奏,正是因為李文音以巴赫的復調手法來用在小提琴上,在一把小提琴上嘗試構建了多個和聲聲部,使整個架構完整圓滿。
所以,小提琴的這種發展趨勢,頓時吸引了無數人去研究完善其基礎理論,研究這種獨特的作曲方式與創作思路,以便於讓整個小提琴演奏的業界整體進步。
“這裡和常見的由低到高的分解和絃有些不一樣啊,這反而是高聲部旋律向下分解。”
劉霖皺著眉。
“非對稱的分解和絃?這樣的變奏手法會加大技術難度啊,李文音肯定不會因為難而難的,這種附點旋律線條的新素材倒是打破了傳統啊......這裡面肯定還有別的門道!”
仔細的分析曲譜,劉霖愈發感覺有些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