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們依次退場,樂團的成員們也來[孤城讀書 ]到休息室集結完畢。
樂器會有專人運送,一行人也被放了個長假。
而李文音也被破天荒的放了一個半月假。
只不過,仍舊需要複雜嚴格的手續,並且要在動身前做好相關的銜接與溝通。
樂隊的成員們也並沒有著急走,而是分成幾個小團體搞活動。
看著同事們該玩的都去玩了,可憐的譜務與樂務嘆了一口氣,留下來加班。
尤其是樂務,看著一件件名貴的琴,透過自己的手,運送往最後一個目的地,維也納。
心驚肉跳是免不了的。
任何一件樂器,價格都會突破想象力的極限。
出一點點的意外,賣了樂務都賠不起。
這幾把看上去似乎不起眼的小提琴,最便宜的也有三十多萬,最年輕的琴也誕生在1726年,首席的那把小提琴的價格甚至達到了兩百萬。
像是負責空擦擦的中提琴,負責噠噠噠的貝斯,偶爾客串旋律的大提琴,也幾乎都是在二十萬以上,首席的琴無一例外七位數。
還好鋼琴是阿爾伯特音樂廳自己準備的,三四百萬的斯坦威,不需要自己搬......
八十萬一套的定音鼓,二十萬的架子鼓,二十五萬的顫音琴,三十五萬的馬林巴!百萬的豎琴!
而這些打擊樂,彈撥樂,甚至準備了不止一套。
銅管樂的更不用說了!
哪怕整首音樂會下來,只是吹奏了三個嘟嘟嘟的大號,最便宜的那把也有四十萬!
樂務看到這些琴,只覺得無數個0在腦海裡飛蕩。
這已經是很便宜了!
工廠琴?
基本上來說,能學專業的,都是訂製手工琴。
最便宜的訂製琴,價格也有兩萬到四萬。
去央音逛一圈,你會發現人人的手裡都是一輛小轎車,少數幾個首席富二代,腮幫子下面夾著的都是超跑。
李文音的琴,音質雖然只是百萬級別的,但特殊的人拿的琴,升值的價格無法想象。
千萬級或許都說少了。
基本上可以說,知名的演奏家,手裡的琴,不叫琴。
那叫文物......
尤其是提琴這種木製品的絃樂。
新琴是永遠比不上老琴的。
經過了無數人長時間的拉奏,整個琴的共鳴箱中的木頭,琴的縫隙已經被音色震開,多了靈性與空靈感,不會像新琴那樣緊巴巴。
越有年代的琴越能升值,也正是因為如此。
花了多少錢,那就是多少錢的音質。
同樣水平的情況下,如果工廠琴拉起來像鋸木頭,或許換一把專業級別的小提琴,音色相比之下,便會圓潤許多!
但相比膽戰心驚的樂務,譜務更是鬧心。
樂團的一行人分批次上了飛機。
普通的樂手放個假旅遊是沒啥問題的,但各個首席,指揮,相關工作人員,還是得提前飛往奧地利的維也納處理各方面的相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