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朱高熾不禁發出一聲嘆息。
一旁的河靈若有所思的點點頭,他自然對諸天大明的歷史有著瞭解,對於朱高熾所說的這些也是瞭解的。
本來頒發鹽引,要根據運糧的成本和食鹽的利潤決定糧食與鹽引兌換比例,鹽引的數目要根據食鹽的產能決定。
所以食鹽的產出限制住了能往邊境運多少糧食!
但當時的大明沒有不考慮到這一點。此外,還有大量皇親國戚貴族官員利用權勢侵佔鹽引。
按照大明的規定:
監臨官及四品以上官員家人不許中鹽營利!
但是當時的官員就知道用親戚的身份,侵佔鹽引。
尤其是皇室,在這方面更是不檢點,有仁君之名的明孝宗,數次賜給皇親國戚鹽引,後面也就跟著有樣學樣了!
這也就導致很多商人空有鹽引,而無鹽可支,只能在鹽場等著取鹽。
由於開中制被破壞,無鹽的情況開始愈演愈烈。
成化末年,僅兩淮鹽場就有五百餘萬引鹽無法支取,甚至有守支數十年的情形,大大打擊了商人的積極性。
如此,也就導致做開中鹽生意的商人越來越少!
從而導致邊境糧食遇到危機!
想到這些,河靈點點頭後,思考道:
“其實按照當時大明的處境,這些問題也不是不能解決!如果儘早按量兌換鹽引,大力打擊皇室外戚亂用鹽引的現象。”
“就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聞言,朱高熾不禁讚許的看了一眼河靈,道:“不錯,看來你恢復的這段時間,那些書沒白看。”
被朱高熾誇讚,河靈卻是一笑,道:“這是自然!”
見他如此,朱高熾也跟著道:“可惜的是,一切的關鍵不在政策,而在執行。”
“偏偏,弘治那混賬還採取了一個最壞的辦法。”
聽到朱高熾開始還說弘治是個中規中矩的不錯後輩,再到現在的混賬,河靈不禁暗自撇嘴。
“翻臉比翻書還快作風,越來越有皇帝風範了。”
不過河靈也能明白,為什麼朱高熾怒罵弘治是混賬的原因。
弘治五年,戶部尚書葉淇,提出納銀領取鹽引的辦法,被孝宗皇帝批准,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開中折色”!
從此,
商人不再需要往邊境運糧,只需要繳納銀兩,就可以做食鹽生意。
這個方法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年之內,國庫增收白銀百萬餘兩!
然而,
葉淇變法,卻是違背了開中制的初衷。
這是本質上的不同!
因為納糧開中解決的是軍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