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他在此事中有何功勞?其實,在中書省改了注擬之後,楊銛就已經對聖人說了他的諫言,稱之所以把薛白送到秘書省任校書郎他是有所考慮的。
——“臣近來普及竹紙,不由想到聖人治理出如此盛世,當編纂一部大成的類沒有正式上奏,楊銛也就不算越權了,但在聖人心裡,這功勞依舊記在他頭上。”
而此事竟是薛白出的主意,自有辦法給他帶來更多的人才與聲望。
事實上,在陳希烈上書之前,楊黨就已經篤定了聖人的心意。
李岫不是薛白幾句話就能說服的,猶坐在那裡,心道:“楊黨未免太狂了些,聖人都還未必批允,便敢來以勢壓人。”
然而,沒坐多久,有家僕匆匆來報。
“十郎,阿郎讓你立刻回府。”
回到平康坊右相府已是傍晚,李林甫卻沒有馬上見他。
他問蒼璧發生了何事,得到的答案是李林甫正在與陳希烈談話,而陳希烈剛從宮中出來。
顯然,聖人好大喜功,該是已批閱了陳希烈的奏摺。
李岫不由在想,該如何說動阿爺順勢而為,總不能說“薛白算計了世人之利,事不可阻”。
思來想去,是夜,待李岫見到李林甫,開口道:“阿爺,孩兒有個主意,與其攔著使聖人不悅,不如孩兒出手搶他們的功勞……”
“門下,聖王之治天下,修禮樂而明教化,闡至理而宣人文。朕膺受天命,嗣承皇業,尚惟有民安物阜之盛世,必有一統之鉅作,齊政治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今命秘書省集文學之臣,纂四部之書,及購募天下遺籍,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旁搜博採,貫通古今,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天寶七載,三月二十四日。
秘書省,李瓘邁步上前,領了聖旨,之後卻是又遞到了陳希烈的手中。
“老夫只求聖人滿意,今垂垂老矣之軀,擔不起太多繁重事務,一切還得拜託左相。”
“定不負李監重託。”
陳希烈也意識到在御前搶功時太不給李璀面子了,畢竟是多年沒有掌權的機會,難免一時激動。此時連忙笑臉相迎,保持著一團和氣。
從今日起,秘書省將迎來新的變化...
而就在兩座主官還在虛情假意,惺惺作態之時,西院之中,蕭穎士已將一份名單遞在薛白手中。
“狀元郎看看,這些便是老夫舉薦的學者。”
薛白接過看了,名單非常長,他認識的只有其中的九牛一毛,如韋述、蘇明源、李華、王維等人,再往下看還看到了幾個雖不認識卻久聞其名的人物,如王昌齡、儲光羲。
“王大兄昌齡如今還在江寧吧?”
“是啊,可否召回長安?
薛白道:“我請左相試試,若不成,再請國舅試試。”
蕭穎士信得過他做事,不由莞爾,道:“你今日這一舉措,讓我得以趁機幫一幫很多落魄的朋友啊。”
薛白不由也笑了起來,道:“秘書郎既佔了此事的大好處,可得用心做事才行,莫再如往日那般清閒了。”
蕭穎士避而不答,指著名單感慨道:“待這些人來了,又可舉薦更多的學者,到時天下文豪聚集,是何等盛況啊。”
“怎沒有李白?
“我與李白不熟,卻不知李白的狂放性子耐不耐得住這秘書省的規矩?”
薛白亦不知李白適合與否,此事倒也不急,他先提筆加上自己要的人選,首先便寫下“李泌”二字...
這日之後,秘書省迅速開始變得忙碌起來。
具體事務雖還未展開,一個個官員已被調了過來。
首先來的是韋述。
韋述年輕時曾經隨馬懷素編《群書四部錄》,如今他重回秘書省,當年那些一同編書目的好友殷踐猷、餘欽、毋等人都已經不在了,怎麼不教他感慨。
在西院灑了一把老淚,韋述很快就收了情緒,指著南邊的兩個廳堂,向薛白道:那年,御史臺猶欺我們無權勢,佔了我們的廳堂,當時西臺中丞便是裴寬老兒。”
薛白道:“韋公可知?如今我們秘書省的地方,馬上也要不夠用了。”
韋述一愣,大笑道:“既如此,那隻好請御史臺‘幫襯幫襯同僚’了。”
敘過閒話,心思便轉回了正事上來,要修一部大成的類書,並不是把《群書四部錄》這目錄下的所有書籍一股腦地編進去就行,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整理、修改,是極繁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