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說的是神經外科正在做的手術,說什麼胃管插進顱內和椎管,楊平以為自己聽錯,麻醉醫生問傳播訊息的研究生:“胃管插到顱內和椎管?怎麼進去的?”
麻醉醫生還是頭一次聽到這種奇葩事情,要不是自己職責在身,不能隨意離開手術間,他現在想跑去神經外科的手術間看看究竟是什麼西洋鏡。
研究生理直氣壯地說:“真的,頭部CT片我剛看過,真的是胃管插進顱腔,還彎進了頸椎椎管,也不知道怎麼插的。”
""我們醫院的護士插的?”麻醉醫生追問,中年大叔也有一顆好奇的心。
研究生說:“不知道,我沒問,我去那邊剛站一會,被巡迴護士趕出來。”
“你也不拍個照片來看看。”
麻醉醫生埋怨,沒圖沒真相,這不是撓人嗎。
楊平覺得也是見怪不怪,別說胃管插顱內,就是插進心臟也是有的事情,罕見並不表示沒有。楊平記得,蔡護士長為了教育護士們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其中有一堂課就是誤入歧途的胃管和尿管,這邊的手術也沒什麼看的,高主任熟得一逼,楊平決定出去神經外科看看。
不聲不響地,楊平已經站在閱片燈屏前,那CT圖片上,醒目的管狀異物從鼻腔進入,穿過顱底的鞍區直接插進顱內,然後打彎穿過大腦、腦幹部位,從枕骨大孔進入頸椎椎管,而且頸椎椎管裡還有大量的密度不均勻的液固混合物,對頸髓造成一定的壓迫。
這CT片子看得讓人汗毛直豎,這可是隨時要命的失誤,胃管經過的腦幹部位,那可是掌管生命的中樞。
出現這種問題,當時插胃管的護士極有可能是毛手毛腳的老手,對自己的插管技術非常自信,連抽取胃液檢驗的步驟也直接省掉。
楊平摸了摸下巴,憑藉這幾張CT片判斷:顱底鞍區區域性骨質存在缺如,顱內還有放射狀金屬偽影,腦室擴張,積血/液/氣。
這麼看來顱內的鞍區應該最近做過腫瘤切除手術,所以才有骨質缺損,不然好好的,怎麼那個地方出現骨質缺損呢,靠一根胃管突破正常的鞍區顱底骨質還是不現實。
鞍區的腫瘤很多情況下是經鼻腔蝶竇入路手術切除腫瘤,這樣可以避免開顱,用相對微創的手術把腫瘤摘掉。
鼻腔頂部與顱腔之間就隔著一塊很薄的顱骨,做手術的時候,這塊顱骨被摘掉,用於開出一個視窗,讓器械從鼻腔,經過這個視窗進入顱內切除鞍區的腫瘤。
可能護士沒注意患者近期的鞍區腫瘤手術病史,依然跟平常一樣插胃管,結果胃管順著這個缺口直接進入顱內,護士仍然按照平時長度往裡面插,一直插到滿意的長度,結果胃管直接進入頸椎椎管。
胃管插入腦內,不是隨便可以進去的,要是鼻腔與顱腔之間的骨質沒有缺損,一根胃管無論如何是進不了顱腔,所以胃管進入顱內的先決條件是顱底骨質缺失,胃管才有可能趁虛而入。
其實這也不是首次,以前楊平也聽到過,胃管進入顱內的案例,也是有新近的鞍區腫瘤切除病史,但那個案例不是繼續進入頸椎椎管,而是在顱內打個圈圈。
插胃管其中一條相對禁忌症就是:顱底骨折。也就顱底如果存在骨折,插胃管容易導致進入腦內,所以臨床上每一個操作條文都是血淚的銘記。
插胃管完成後,還需要檢查胃管是不是在胃裡,有幾個方法:用注射器抽吸胃管,如果有胃液或者胃內容物抽出,證明胃管已經進入胃腔,其它地方肯定是抽不出胃液或胃內容物的。
聽診器放在劍突下,用注射器向胃管內注入空氣1030ml,如果能聽到氣過水聲,表明胃管已進入胃腔。
將胃管末端進入水中,若見多量氣泡自管口溢位,則表明胃管已經誤入氣道,應立即拔出,重新置入。
其中第一條最可靠。
大家都在忙於手術,沒注意到楊平的到來,手術說簡單也不簡單,因為胃管經過的區域有腦幹,大凡涉及腦幹的手術都不簡單,這個手術除了取出胃管,還要清除頸椎和顱內的液性物質,顱內比較少,頸椎椎管比較多。
神經外科的施主任正在和助手聊天:“怎麼又是附四?附四的錢主任不是被抓了嗎?”
“發現一隻蟑螂,其實已經藏著一鍋蟑螂,錢主任橫行這麼多年你以為是運氣好。”不知道哪個博士多一嘴。
施主任說道:“這話不能亂說,年輕人對自己話要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