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橋可以直接搭,有些橋必須使用血管橋接。
橋接的血管一般直接從頭皮上切取,楊平的動作很快,取下幾根直徑長度合適的動脈備用。
搭橋的血管取好,楊平再分離顳淺動脈。
顳淺動脈是頸外動脈的終末支,它從側面部顳下頜關節與耳朵之間穿出,再向上走行至頭皮。
這個手術如果講究,最好對顳淺動脈的定位使用術中彩超,用彩超尋找它的走形,然後予以標記。
依據標記對顳淺動脈進行分離。
楊平對人體解剖實在是過於爛熟,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彩超定位,這樣可以更加節約手術時間,不過這隻限於他。
為了不誤導其他的醫生,每次做到這種專屬於他的省略操作時,他會提醒大家:“你們在做這個手術的時候,一定要用彩超定位顳淺動脈,絕對不能學我搞省略操作。”
夏書來的時間不長,對有些東西還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很較真,對於自己不懂的問題他喜歡追根問底,必須搞得清清楚楚,於是好奇地問:“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做?這樣不是挺好嗎?省略一個步驟,節約手術時間,尤其遇上急診更是又快又好。”
“水平沒到家,如果省略彩超定位,很容易在切取血管的過程中損傷血管,如果要追求手術質量,你們必須對顳淺動脈進行定位,這樣可以更精確地掌握它的行走路線,在切取血管的時候,做到最大限度的保護血管,避免損傷。”陳教授回答夏書。
原來是手術水平的原因,夏書總算弄明白。
分離顳淺動脈之後,楊平又依據心裡的顳淺動脈在頭皮的走行,依據術前的影像圖片與兩歲小孩的頭部解剖特點,在顳淺動脈走形區選擇合適的位置作為血管吻合點,使其位於即將開鑿的顱骨骨窗中心。
手術切口設計為血管吻合點遠端和近端大約&n,也就是切口大約1厘米。
這是使用微創的方法,如果是成人,吻合點遠近也不過22.5厘米左右,切口約5厘米,比起傳統手術切口要小很多。
“這不是傳統方法?”陳教授看出來。
“微創!”楊平邊做邊說。
這種微創方法的首要條件是對吻合點的判斷要精準,這個吻合點必須是顳淺動脈與大腦中動脈距離最近的地方。
如果要找到這個最佳位置,一般要依靠基於CTA的導航儀幫助,但是楊平僅僅藉助影像圖片就可以進行精準定位。
做好切口,楊平在吻合點中心開出大約直徑0.5厘米的骨窗,經骨窗進入顱內,然後開啟硬腦膜。
巡迴護士立刻推來顯微鏡,楊平在顯微鏡下,尋找分離合適的受體動脈。
切開顳肌,然後開出一個直徑1厘米視窗,開啟硬腦膜,從這個視窗遊離出不到1厘米的受體血管,用最細的顯微血管夾臨時夾閉。
“這個步驟大家注意,不要讓血管扭曲,一旦扭曲,容易導致血管堵塞。”楊平提醒大家。
“敲黑板,絕招!”張林提醒大家。
李民立刻掏出小筆記本,幾乎同時,其他幾個醫生也掏出筆記本,看來大家套路差不多。
楊平小心翼翼地用顯微鑷剪開受體血管,將顳淺動脈與受體動脈進行端側吻合,吻合好後,注射吲哚菁綠,然後在顯微鏡下確認血流暢通。
吲哚菁綠是熒光顯像劑,而楊平現在用的顯微鏡具有熒光顯像功能。
這樣在顯微鏡下,可以透過熒光觀察血管裡血流。
“這一步大家絕對不能省,再自信也不能省,你們看,連我都沒省這一步。”
楊平再次提醒大家關鍵步驟。
完成顳淺動脈與大腦中動脈的搭橋,只吻合一根血管,楊平不放心,接著他又橋接吻合了另外兩根血管。
到這裡,手術的第一步已經完成。
第二步,完成顳肌貼敷和硬腦膜翻轉,這一步手術顯簡單很多。
顳肌和硬腦膜的血運豐富,將它貼與腦組織的表面,因為腦組織的皮層缺血,會分泌一種特殊的物質,在這種特殊物質的刺激下,顳肌或硬腦膜朝皮層生長血管,改善缺血的腦組織的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