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港臺地區的報紙上都出現了《一個字頭的誕生》獲獎新聞。雖不是頭版,但也吸引了不少電影工作者及電影愛好者的眼球。
藉著這股風潮,灣灣這邊學者電影公司直接上檔了《一個字頭的誕生》!
吳孝祖的名字第二次進入灣灣民眾視線內,不過正經的新聞這是第一次!
南特三大洲電影節如果不算讓市民矚目的話。
那麼在臨近新年之際,港島最著名、專業的電影刊物《電影雙週刊》推出的1986年十大華語電影則把吳孝祖推進了普通民眾的視線裡。
《一個字頭的誕生》入選了年度十大華語電影佳片。
十大影片的評選是《電影雙週刊》雜誌創辦於1981年,由港島無數的影評人投票選出。
評選出年度“十大華語片”及“十大外語片”。評選範圍是本年度在港島地區放映的影片。
這個評選在港島娛樂圈頗受關注,一經推出也受到了不少電影迷的追捧。
每年很多電影迷都會因為各自喜歡的電影沒有入選而互相爭論。
爭議最大的是第二屆1982年,《少林寺》這部很有劃時代意義的點樣就被影評人忽略了,可謂一時間激起千層浪,也產生了港島電影圈很著名的一次報紙論戰。
可惜影評人也很有理由:這部電影商業氣息太濃。
問題是當年連《最佳拍檔》、《敗家仔》、《十八般武藝》、《奇門遁甲》這些電影都能入選,還有比這幾部電影商業氣息更濃的影片嗎?
與其說《少林寺》商業氣息太濃,不如說港島電影圈對內地電影的歧視。
港島電影圈排外這一點,在真正踏踏實實拍電影的電影工作者身上並不是很明顯。最排外的反而是那些拿著筆的影評人。如果他們不排外,如何體現自己的牛叉?
借用後世高群書導演的一句話:華語電影什麼時候有過專業的影評人?全扯淡……
這一次,《一個字頭的誕生》入選十大華語電影,在影評人內部也有一些爭議。倒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的爭議。
《一個字頭的誕生》擺在這,想黑也要先掂量掂量自己體格。更何況還有俞乘這位女吊大佬的照拂。
爭議最大的是吳孝祖的第一部處女作——《雨夜屠夫》!
這部電影實際上也算是開創了港島電影型別片一個分支,當年《殭屍先生》都能憑藉開創型別片搏出一個位置,《雨夜屠夫》自然也該有一席之位!
但可惜……
一共十部電影,吳孝祖這個新人要一下子佔據兩席,其餘人怎麼辦?
他們不要面子嘅?
所以,《雨夜屠夫》硬生生被擠了下去。這一點也情有可原。況且吳孝祖也沒怎麼在意這一點,他的心思全放在影片拍攝上……
他不在意,但卻有人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