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嘉在昏暗的作坊裡怡然自得的坐著,旁邊放著只陶碗。他端起來啜了一口清水。
白天的時候,公子嘉需要站在城頭觀敵瞭陣。因為公孫直堅持說必須“一手軟,一手硬。”而公子嘉的身份就是威懾敵人的殺手鐧。
公子嘉對於被困肥累城不但不慌張惱怒,反而竊喜於總算可以參加一場護國大戰了,竊喜於他少年人的熱血赤誠和膽魄才智終於有用武之地了。
公孫直說的另一手“軟的”,其實就是和仰度閣不可見光的暗鬥。
這個燒陶的作坊並不大。後面陶爐傳來的陣陣熱度,令這裡乾燥而炎熱,彷彿七月炎炎的夏季提前到來了。
公子嘉很慶幸自己的細心,挽救了整個計劃沒有功虧一簣。
那日凡秋被押下去之後,他盯著一地陶虎子的碎片,默不作聲想了一會兒,招呼兩個手下進來將所有的碎片收好。
下人們熬了一宿將陶虎子慢慢粘好,然後拿那個碎了的虎子和大車上的虎子做了仔仔細細的比對。結果還真讓他發現了一個小小的不同。
在碎了的虎子底部有一個小小的印章,上面竟然寫的只有“邯鄲”二字。通常所有經由正規作坊造出的陶器都會簽上一個印記“邯鄲亭”,因為邯鄲市亭是官方的市場管理機構,對這些陶土製品徵稅和進行銷售管理。所以,陶製品上的簽章多為“邯鄲亭”三字。
可是這隻虎子上沒有“亭”字,只有“邯鄲”二字,而且,這“邯鄲”的“鄲”字少了右上側的一點。這些不仔細看很難發現,會讓人以為是印跡粗糙而漏掉了那一點兒。
但實際上那裡確實少刻了一刀。這個發現讓公子嘉心驚不已。
他迅速找來本地最好的陶藝師傅,臨摹這陶土虎子上的“邯鄲”二字,務求做到無一絲差別。然後,令這間手藝最出眾的陶器作坊照著燒製。
此時他正坐在這陶土作坊裡做監工。這次燒製的虎子不下一百,但公子嘉至少立刻要用到其中三個。
一個會送去油坊老闆白老頭兒那裡。白老頭兒已經在前日從逃荒的鄉民中捕了回來,待罪活命,繼續在油坊裡賣油。
另一個送去大路邊的茶棚。
那茶棚老闆這兩日又開張了,只是店裡多了兩個精壯的夥計。據說是鄉下逃難的子侄過來茶棚裡幫忙的。
第三個嘛,公子嘉沉吟了一下繼續想,他要帶回那輛豪華馬車最後駛去的邯鄲。
恐怕在王都邯鄲,這麼個不起眼的虎子會派上什麼出人意料的用場也說不定。
蒙琛只在自己的主帳裡患得患失了一個下午。當晚,他就決定第二天率軍攻打肥累城。
蒙琛想,無論城中有多少趙軍,他都要破城而入。
理由很簡單,軍令如山倒。上將軍將攻破肥累城的任務交給他,自然不能知難而退。
所以第二天清晨,天剛朦朦亮,蒙琛就點兵擂鼓,列隊在肥累城下。
萬把人馬,一字排開,聲勢浩大。
蒙琛令軍士們大聲罵陣,喊聲此起彼伏,聲震原野。
和他一樣敬業的還有公子嘉。太陽的第一道晨光照到城頭,公子嘉已經是錦衣繡袍,器宇軒昂地站在肥累城垣之上。
秦趙兩軍隔著壕溝,在箭弩攻擊範圍之外展開互相謾罵的口水戰。
林煜和龍煖辰巍然不動地站在公子嘉身後。
周圍的將官們都暗暗佩服兩位少年人實在是涵養好,城府深,面對如此這般的秦軍辱罵,竟然可以不動聲色。
他們哪裡知道,這二位實在是基於對秦國方言俚語的不理解,差不多算完全聽不懂秦兵的罵陣,所以才能面色如常,平心靜氣,給公子嘉壓陣。
整整一天,趙軍除了也配合著噴了幾場口水,一直按兵不動。
蒙琛罵得真有些累了,轉回主帳休息,看到樊於期依然陰陽怪氣的坐在那裡,喝著他的茶。
蒙琛不敢得罪閣主大人。
恭敬的問道:“以閣主大人之見,趙軍為何拒不開戰?難道他們如此兵多將廣,還怕了我們不成?”
樊於期搖搖頭,頗有深意地說道:“他們和李牧的策略如出一轍。你看先鋒官韓程將軍那裡不是在藁城城下罵了多日,也不見李牧有何動作。”
“貿然攻城戰損太重。蒙將軍,”樊於期話語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