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從距今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說起。
自從薩爾滸大戰過後,大明在遼東的局勢就是一壞再壞。丟城失地,被建奴勢如破竹地攻佔了幾乎全部的遼東半島。
這當然不是因為大明上下對於遼東的軟弱,如前宋一樣屢屢求和。相反,朝廷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遼東失地恢復的渴望。
但無論朝廷怎麼調兵遣將,走馬燈一般輪著轉的無數將領官員都無法挽回頹勢。
到了天啟元年的時候,後金兵鋒直下瀋陽,遼西亦是跟著危難。到了天啟二年的時候,遼東的局勢似乎已經壞到了最艱難的地步。
在遼西,十三萬明軍覆滅,四十餘城池被建奴攻陷。
人人論及遼東情勢無不是變色,軍心士氣蕩盡,朝廷亦是頹然萬分。
然則,哪怕是在這樣最是艱難萬分的時候,整個遼東大地也並沒有被建奴全部佔據。
還有一個地方依舊有大明計程車兵,還有一處地方,如這黑暗之中掙扎的螢火,時升時落,卻總也沒有熄滅。
那是,駐守旅順口的將領是張盤。
張盤是遼陽人,家世不菲,本來是個世家紈絝子弟,生活無憂,一如大多數世家子弟的安排一樣,求學苦讀,等待著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的那一刻。當然,亦是如同大多數傳奇人物一樣,張盤每日苦求聖賢書的道理,一樣是按捺不住那顆要習武的心,每回被訓斥,但每回依舊是偷偷堅持。
對於那一身武藝,張盤可能更怕想不到這會成為他日後至關重要的依仗。
那一年,建州努爾哈赤起兵謀叛,攻遼陽,靠著一身武藝,張盤逃出昇天。但張盤父母兄弟姐妹,全家十數人卻都葬身兵禍之中,盡數蒙難。
經此大變,張盤從軍復仇,成為了為毛文龍親兵。後來,毛文龍出兵收復鎮江,張盤立下大功,東江開鎮後,張盤便以都司一職守麻羊島,天啟三年七月,袁可立命沈有容北發大兵助張盤收復金州。
那一刻,舳艫相接,奴酋膽寒,水軍的聲勢滔天,讓張盤找到了機會,順勢收復金州。
在那遼東全境一片黑暗的時刻,張盤踏上了故土,擊敗了敵軍,收回了失落的國土。
然則,金州孤懸海外,易攻難守。
建奴又如何能容忍丟城失地?
不久,張盤又為後金逼退到麻洋島。天啟三年十月間,登萊巡撫袁可立命將設伏,乘風縱火芻茭,糗糧盡歸一炬,張盤又乘勢率兵收復復州和永寧。
為此,後金以兵三千攻盤千餘人所守的旅順,袁可立對金人的動作已有所料,先期集兵分道以應,並夜酣戰,俘斬無數。張盤率領明軍以疲兵之計於城中設伏,斬敵首千級,後金軍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張盤大獲全勝,以此功升遊擊之職。遭到伏擊的金人大敗而歸,成為東江鎮開鎮以來,前所未有之大捷。
只可惜,大明的事情,光輝燦爛在於有那英勇無畏,捨生忘死之義士。同樣,亦是蒙塵於將官之苟且齷蹉,以至於忠誠義士被辜負。
天啟五年正月,其時的袁可立已經離開登萊,毛文龍與新任巡撫武之望配合得很不好,得不到兵馬錢糧的接濟。
同時,建奴一時敏銳抓到了機會。
對於建奴而言,他們是絕難容忍遼東的土地上用擁有漢人軍隊的。
他們無法忍受依舊有一座城池矗立在那裡,如燈塔一樣,彷彿在招手告訴那些不忘故國的百姓們他們依舊有希望逃出生天。
於是清軍大舉殺來。
那時,建奴兵馬上萬,浩浩蕩蕩大舉殺來。他們剛剛擊敗了明軍的主力,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似乎沒有他們無法擊敗的敵人。
但在旅順,在整個遼東半島全境都只餘下彈丸之地的旅順口,上萬建奴大軍一頭撞上去,頭破血流,心疼那些死傷精銳的清軍主將眼見硬的不行,轉而緩和口氣,派出使者前來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