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帆船上所有的商品都售空了,還換回了滿倉的黃金和香料作物。
黃金自然人人見過,但那些香料和作物卻是從未出現過的新鮮東西。
這些作物被快馬送往了長安城,呈送到天子的面前。
當劉賀看到那幾個乾乾巴巴的玉米和紅薯之後,險些在一眾內閣朝臣面前喜極而泣。
這兩種作物,是南阿美利卡州特有的植物,沒想到這支船隊發現的竟是南阿美利卡。
不管是南美是北美,只要到過一次就好辦了。
這不僅是給華夏民族擴充了生存的空間,更給大漢之後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只要有利益可圖,大漢百姓自然會推著大漢往前走的。
劉賀立刻下了詔令,將自己這十年來抄默的秘術之書,全部印了出來,低價向全民發售。
《光學會要》《制鐵會要》《化學會要》《物理會要》《紡織會要》……
這些可以憑空創造財富的秘法不再是秘法,成了人人都唾手可得的知識。
上面記錄的許多東西要很長時間才能造出來。
但是隻要有了原理,大漢的幾千萬人中,總會有人站出來,推動世界的發展。
在新大陸發現和新秘法推行的雙重刺激之下,大漢進入到了一個“狂飆突進”的時代。
每日都有大大小小的帆船駛離港口,向南向東駛去,加入到前往新大陸淘金的隊伍中。
前往新大陸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於是離得更近的倭國就成了更實在的選擇。
大量無地或者少地的百姓,大量想要證明自己的庶子贅婿,大量想要獲利的巨室大族,開始渡海移民倭國。
當然,打頭的仍然是東扶桑公司的船隊和大漢的南軍和北軍。
此時的倭國正處於後世稱為“彌生時代”的階段,九州島上已經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的撮爾小國。
與其說是撮爾小國,倒不如說是規模稍大的村落,和七八年前逐漸消亡的西域三十六國不相上下。
戰國後期到秦漢之交,就有華夏百姓渡海而來,給倭國帶來了稻穀和青銅器,使其有了文明形態。
否則,原始居住於此的倭人會更像茹毛飲血的野人。
數千漢軍登陸,倭人建立的那些撮爾小國毫無還手之力,紛紛分崩離析。
漢軍掃清所有的障礙之後,數萬大漢百姓乘舟而來,直接佔據倭人已經開墾好的土地,並最終站穩了土地。
至於土著倭人,願意接受大漢王道教化的則可以留下,反抗意識強的倭人會被分散強行遷到蒼梧郡一帶墾荒。
留下的倭人必須學漢語,著漢服,學儒學:私自說倭語,著倭服,敬倭神者,一律當眾處死。
在原來的歷史線中,大漢常年累月地扶持倭國,將先進的農耕冶金技術帶到此處。
這固然能夠彰顯大漢的仁德,卻也埋下了禍害。
恐怕無人能夠想到,這小小的島國,最後竟然會成為華夏的心腹大患。
這猶如野人的倭民,更讓華夏幾千萬冤魂不能安息。
劉賀有好生之德,當然不願意為未發生的事情屠盡倭民,但是必須讓他們換血改種,不給他們存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