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山可是儒生的最好的“榜樣”——用他來給“不能實務”的儒生做前車之鑑,是最有殺傷力的。
當年,匈奴人向孝武皇帝提出和親的要求。
狄山極力進諫希望孝武皇帝同意,理由是興兵動武會讓百姓困貧;當時的御史大夫張湯諷刺此乃愚儒無知的看法。
而後,狄山則反駁張湯,自認“愚忠“,且貶斥張湯是“詐忠“,更指責張湯處理淮南王劉安謀反案時過於殘酷。
當時,張湯作為典型的實幹家,正為孝武皇帝所器重,所以狄山指責張湯的言行讓孝武皇帝非常不悅。
於是,孝武皇帝和狄山發生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
孝武皇帝說:“朕朕派你去治理一個郡,可以讓匈奴不犯邊嗎?“
狄山回答:“不能。”
孝武皇帝又問:“那一縣呢?”
狄山回答:“不能。”
孝武皇帝再問:“那一鄣呢?”
狄山害怕地回答:“能。”
於是孝武皇帝當即下令,派狄山去治理邊塞上的一個鄣。
僅僅過了一個月,匈奴來犯,狄山無力抵擋,人頭落地。
這就是孝武皇帝的高明之處,不與這些空談的儒生多說一句廢話。
讓他們自己求仁得仁,求死得死。
狄山的下場是刻入到儒生骨子裡的一個教訓,沒有人不知道其中代表的意思。
只是孝昭皇帝太仁德了,霍光掌權不正又不敢得罪儒生,所以才讓嚴彭祖之流忘記了大漢皇帝的實幹和果斷。
如今,天子提起狄山,立刻喚醒了堂下一眾儒生和百官們的回憶。
前者都面有懼色,後者則有些動容——天子還是迴護他們這些朝堂上的實幹家的。
尤其是張湯的兒子張安世,心情也非常複雜。
至於嚴彭祖,更是如同抽了骨頭的蛇一樣拜倒在了地上,不停地頓首請罪。
“陛下、陛下……是微臣被豬油蒙了心,想要沽名釣譽,所以才口出狂言,求陛下恕罪啊!”
“微臣?你無品無秩,無功無勞,怎敢稱一個‘臣’字?!”劉賀冷笑道。
“簡直是在侮辱當朝七位大學士!”
“也是在侮辱九卿二府及列卿!”
“還是在侮辱一百多位郡國守相和千餘名縣令縣長。”
“更是在侮辱大漢十餘萬的屬官吏員!”
“你甚至不如朕身邊這十五歲的內官,他尚且能當朕的一支筆,你又能當朕的什麼!”
劉賀毫不留情地訓斥著,完全不留一丁點兒的情面。
這突然爆起的天子之怒充斥著整個石渠閣,讓堂下所有的儒生都不敢發一言。
“既然你那麼想當臣子,那麼朕給你這個機會,像狄山一樣,到邊疆當一個鄣長去吧,就去五原郡!”
“陛下……”嚴彭祖發出一聲乾嚎,想要拒絕,卻說不出一個字來。
這不是要他的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