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也曾經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
“這大漢就像東廚,朕就是那要做飯的巧婦,而天下人才就是米……”
“若是沒有人才這鬥米,朕當然不可能做出讓天下百姓都滿意的飯!”
“諸位愛卿,覺得朕說得是否有幾分道理?”
天子的話雖然有些粗鄙,但是所打的比方都非常恰當,滿堂的儒生知道天子即將進入正題,都坐得更直了一些。
“朕以為,察舉制、任子制和徵聘制雖是實行已久的成制,但取才得範圍未免太小……所以朕才要行著科舉制。”
“唯有行科舉制,才能讓天下人才優劣得所,不至於被埋沒。”
“那什麼是人才呢?當然是能夠‘經世致用’的儒生,而不是‘五穀不分’的儒生……”
“所以朕才提出了‘百家合流,獨宗儒術’的想法,並且在科舉制和庠學制中,加入百家之學。”
“這就是以百家之學為輔,儒術儒學為主。”
“而後,既然要在大漢之內行科舉制和庠學制,那當然要教同樣的經意,考同樣的經意……”
“唯有如此,才能讓天下儒生有相同的機會。”
“於是,科舉制也好、庠學制也罷,雖然已經定下來了,但是關口卻在這通行版儒經之上。”
“因此,才會將諸位賢達大儒邀來這石渠閣,議一議這通行版儒經的事情。”
“今日,既然是辯經、比經,那諸公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擔心會因言獲罪。”
“朕的意思,諸位愛卿聽明白否?”
劉賀一口氣就將自己的想法又重複了一邊。
雖然他已經說得有一些厭煩了,但仍然和顏悅色,對在場的儒生保持著應有的尊重。
若是能說服他們,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當然,劉賀也在觀察著儒生們的反應。
說到科舉制和庠學制的時候,多數的儒生都頻頻點頭。
提起儒生要“經世致用”,進而要“百家合流,獨宗儒術”的時候,儒生不只是點頭,更是議論贊頌。
可是通行版經書的事情甫一出口,堂下的議論之聲就隨之而沉寂了下來。
一波三折,倒也都在劉賀的設想之中。
“科舉制和庠學制已經在內閣透過……不管能不能定出通行版儒經,都是要推行的,所以今日不議這兩件事情。”
“朕希望諸公有的放矢,莫要偏離了今日的議題。”
“諸位愛卿,可以進言了。”
劉賀話音剛落,就有一人面色不善地站了出來,此人正是公羊學派的嚴彭祖
“陛下,微臣嚴彭祖,有言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