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在大將軍府上一頭栽倒的時候,劉賀當然是毫不知情。
申時一到,他就來到了長安城西十幾裡外的太學。
這是劉賀第一次來太學。
和他想象中的太學不一樣,此處看起來要寒酸破敗許多。
與長安裡的各宮殿相似,太學也修建在一座由土築成的高臺上。
這個高臺的大小甚至與未央宮的高臺大小相當。
在大漢肇建之時,黃老之學盛行,因此天下只有私學,從上到下並沒有官學。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才採納董子的建議,在長安建了太學。
當時太學有博士弟子五十人,而如今已經增加到三百人了。
從這規模上來看,孝武皇帝對太學還是非常重視的。
只不過,和其他的衙署比起來,太學終究是一個冷衙門。
雖然空佔著這麼一大塊地方,但是衙署的規模上卻不大,與尋常的衙署不相上下,都是三進三出的院子而已。
前院的正房是一座孔廟,中院的正堂是太學令署理衙事的地方,後院的正房則是博士弟子平日集體授課的地方。
除了這三處最開闊的正房之外,兩側的廂房要麼用來當做博士弟子的客舍,要麼用來當做博士官講學的場所。
另外,太學還有膳房、馬廄等附屬的建築,麻雀雖小,卻是五臟俱全。
總之,雖然夠用,但也絕對算不上寬敞。
再加上霍光本來就不喜歡讀書,更不重視儒生,所以這太學已經許久沒有修繕過了,看起來就有一些衰敗和殘破。
不過,和今日的丞相府、少府十分冷清不一樣,今日的太學有一些熱鬧。
王式這個太學令在太學露面的次數不多,因為署中本就沒有太多的事情要處理。
但是今日,王式早早就來到了寺中。
不久之後,天子下發的五道詔令就送到了太學,而其中的一道詔令就與太學有直接聯絡——來長安城中負責上計核報之責的郡國官員都要到太學來抄書。
太學是個冷衙門。
住的都是些無權無勢的博士官和博士弟子。
他們雖說日後可能會飛黃騰達,但現在卻是一些無名小卒。
平日無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官員願意踏足此處。
今日聽說百餘名六百石到比千石的官員要來寺裡抄書,整個太學頓時就有一些沸騰。
原本,因為天子下令在明年要裁定通行版的經書,所以博士弟子對天子的看法分成了兩派。
既有讚頌,也有怨言——後者更是佔了主流。
如今,天子指派郡國官員來太學抄書,在儒生的眼中,是重視儒學的舉動,所以怨氣消散不少。
為了不讓這些年輕而又激動的博士弟子鬧出笑話,王式下令讓他們都呆在後院的客舍裡——中院和前院的廂房都要空出來,更是不得擅自出入。
這著實讓博士弟子們有些遺憾,能一次見到那麼多官員,這可不是常常能碰到的。
但是,太學令王式說的話,他們不能不聽,所以只得在後院中議論紛紛,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
過了午時之後,各郡國的屬官陸陸續續來到了太學。
不管是大郡的長史,還是小國的相丞,都被安排到了不同的廂房裡抄書。
太學裡的書不少,都是儒經,這些官員們也就只能抄不同的儒經。
用不了多久,隨著印刷術的推廣,書就會越來越多了。
就這樣,抄書的官員和看熱鬧的博士弟子漸漸都安靜了下來。
讓有一些喧囂的太學,又逐漸恢復了安靜。
這有一些陳舊的院落,似乎能散發一種力量——讓一切的躁動不安都迅速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