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你可還記得,兩年以前,朕曾經和你說過的報刊一物嗎?”
“記得。”李章點了點頭回答道。
“那時還沒有宣紙,所以這個想法還不能成型,如今大漢已經有了宣紙,朕覺得是時候將這報刊辦起來了,而你的本領也就能發揮出來了。”
這個李章空有一身本事,但是始終都施展不出來,只能看著其他人四處忙忙碌碌,所以本就有些鬱悶,如今聽到天子發話,整個人立刻就精神起來了。
激動的李章有一些僭越地說道:“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竭盡全力,將這報刊辦好!”
劉賀欣慰地點了點頭。
報刊,是民意的載體,沒有報刊,民意成不了氣候。
只要有紙有人,此事就能辦起來,即使最初報刊的印製的數量很少,但是多多少少還是可以影響到一些人,所以自然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接著,劉賀將這張四方的宣紙擺在了案上,他一手拿筆一手拿尺,就與李章規劃起大漢這頭一份“報刊”起來。
最先被寫在宣紙中間靠上位置的是“長安月報”四個大字。
接著,劉賀又分別在宣紙的不同位置畫了許多的方框,並且在上面加上了“儒林楷模”“仕林典範”“朝堂議論”“鄉野趣事”“樂府采詩”“北城逸聞”“三輔風物”“郡國之事”“西域抄略”等字樣。
日後在這些方框裡,都是要登載不同內容的記事文的。
李章聽過許多次報刊的樣子,但現在也是頭一次見到報刊的雛形,這不同內容的記事文他倒是都會寫,但是讓他一個人來寫那麼多,恐怕是力有未逮的。
劉賀自然是看到了李章面露難色,笑著解釋道:“伱莫要太擔心,朕不會讓你一人來做此事的,這頭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太學下建一個報刊室,由你擔任報刊官。”
“之後,你可以從博士弟子和門下寺書佐當中,挑選一些有文才但是家境貧乏的人,由你來教他們寫,他們所寫的文章如若被刊登在這《長安月報》之上,可以按字數給錢,百字百錢。”
李章一聽這“百字百錢”,頓時倒吸一口涼氣,寫百字就能換一斛粟,再清高的人,恐怕也抵擋不住這個誘惑。
“除此之外,還可以向朝堂諸公、儒林儒生、鄉野百姓求文,同樣也按百字百錢來給。”
報刊發行之後,人人都可看到,想要賺這筆錢的人絕不會少,自然就會效仿刊登出來的文章樣式——也算是潛移默化了。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廣開言路,還可以凝聚民心,為我所用。”
不只是凝聚民心,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民心——民心時時都有,但是始終缺少一個載體,口耳相傳,哪裡有白字黑字有力量。
“陛下能夠想出這“報刊”的法子,甚是絕妙,”李章感嘆完了之後,又接著問道,“那這報刊幾日出一次?”
“如今造紙、雕班、印刷和寫文章的事情都還需要磨合,暫定一月兩份,每月初一和每月十五,各出一次。”
“諾!”
“刊印出來之後,長安及三輔所有的府衙都投送十份,各閭巷的要道之處及北闕下也要張貼,還要派人值守,定時向來往行人講念。”
……
接著,劉賀又將心中的關於《長安月報》的一些想法說了出來,並且當下就草擬了建報刊室的命令,李章拿著這份命令,可以和門下寺長史韋玄成要人要物,並且得到造紙坊和印術坊的襄助。
命令擬定好之後,劉賀並沒有讓李章離開,君臣二人立刻就開始研磨裁紙,一起合力開始寫記事文。
要想說服朝堂上那些朝臣,口空無憑是不行的,還是要給他們看到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