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些孩子們的教育,應當就是在認字,算數,以及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趙括在心裡想著,忽然,他又下意識的想到了新的東西,應當加上衛生教育,體育大概是不用教的,畢竟這些孩子們長期都在耕地裡幫著父母,說他們疏於鍛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有些時候也可以組織運動會,進行個比賽之類的。
主要還是這個衛生健康教育,勤洗手,不要用髒手觸碰眼睛,注意衛生,不要隨地大小便這些最簡單的東西,這些簡單的知識反而能起到一些很重要的作用...趙括整日都在府裡忙碌,張蒼也無法安心看書,只能是跟在他身邊,幫助他,從前擔任過學室祭祀的成蟜,此刻也是回來幫助趙括。
坐在內室裡,三個人就跟著教材,老師等問題展開辯論,或者就是埋頭書寫,談論課程的安排,以及休息時間,學田等事務。
時間一天天的流逝,趙括所需要的小學也正式在咸陽動工完成,他將原先的別院按著自己記憶裡的模樣改成了學校,甚至在學校完工之後,趙括還忍不住的拿出紙筆,當場書寫了一個學海無涯的字樣,掛在了牆壁上。就在趙括非常忙碌的時候,有一個老朋友找到了他。
老朋友是農家的展,展看起來歲數極大,其實只是因為在耕地裡風吹日曬,實際上,他只是比趙括年長几歲而已,這些時日裡,展一直都在忙著選種育種,秦國對各地的征服,讓展也可以在更多的地方施展自己的志向。趙括真的是很敬重這些人,這些人四處奔波,所想要的只是讓農民有更好的收成,讓天下人不會餓死。
展看起來還是很硬朗,這些年的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無數的刻痕,這讓他愈發的消瘦,可那消瘦的身體,卻顯得那麼精幹,展眯著雙眼,臉上永遠帶著一種屬於老農的憨厚與狡猾,“我剛剛從魏地回來...天下最肥沃的耕地,都聚集在河水兩岸,近七成的農民都生活在河水邊上..我終於明白鄭國為什麼那麼急著要在河水沿岸動土了...”
趙括認真的聽著展說起各地的農業發展情況,兩人又談論起了燕地的農業發展情況。華夏在經歷了早期的原始刀耕火種狀態後,到如今是迎來了一次巨大的進步。主要原因當然是井田制的消亡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出現,土地私有增加了農民的耕作積極性,加上鐵器的發展,農具更新,而水利工程也出現在各地。
魏國的漳水渠,秦國的鄭國渠,都江堰...五穀的概念正式出現,專門研究農業的農家發現,發展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給莊稼施肥可以增加產量,耕作要深耕,要碎土,要除草。周時起畝作壟技術又在此刻得到了發展,農家根據這辦法,制定了在高旱田裡將莊稼種植在壟溝裡以防旱,在低溫田裡將莊稼種在壟青裡紡澇的耕作辦法。
這讓這個時代出現了連種,複種等高階的耕作方式。除卻在耕作,在園林,畜牧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進步,甚至還出臺了相關的法律,這是全世界最早的畜牧法。
展今天找到趙括,當然不是為了跟他炫耀這些時日裡農家所取得的成果,他找到趙括,是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編寫農書....農家是有自己的書,喚作《神農》,這是農家的先賢許行所編寫的,許行跟孟子在同一個時代,離現在不算遙遠,跟龐公或許是一個時代的。
他依託遠古神農氏“教民農耕”之言,主張“種粟而後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帶領門徒數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漢間打草織蓆為生。許行率門徒自楚抵滕國。滕文公根據許行的要求,劃給他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經營效果甚好。大儒家陳良之徒陳相及弟陳辛帶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拜許行為師,摒棄了儒學觀點,成為農家學派的忠實信徒。
同年孟軻遊滕,遇到陳相,展開了一場歷史上著名的農儒論戰,從孟子罵他南蠻大概能知道他是楚國人...他以農事為主業,同時也從事手工業生產,他還意識到市場貨物交換的重要作用,並對物價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認識。他的《神農》也成為了農家的主要書籍。
可問題是,《神農》是政治類書籍,是許行假借神農來勸說君王該如何行事的書籍,並非是一本農業技術類書籍。值得一提的是,當今的展,就是許行的徒孫。展想要編寫一本關於農業技術的科普書,展種地和鑽研是可以的,可是寫書並非是他的強項,他不知道該如何將自己的理論簡單的書寫出來。
他就想到了自己還有一個非常擅長寫書的朋友,就來到了趙括的身邊向他求助。
學校當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在耕作面前,學校的事情就可以暫時放下了,因為如今還有很多人吃不飽飯,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真的有一本書可以闡述各種農業耕作技術,秦國那些官吏們為了大比絕對會在治下全力的推廣...這是很好的事情啊,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趙括毫不猶豫,即刻答應幫忙。
“您若是忙著編農書,那官學的事情怎麼辦呢?我們得抓緊時間召足夠的祭酒啊...”,張蒼有些困惑的問道。
趙括看向了他,眯著雙眼。
“蒼,我聽聞,能者多勞啊!”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