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還是邸報,臣在字跡旁,加上配圖罷了,稱為新邸報。”
中書舍是朝廷的機構,等同於上一世的官媒,即西西踢威。
將它歸於御史衙門下,御史衙門監察坊間,避免中書舍人做假。
新邸報,僅作為訊息的來源之一。
還有地方官的疏奏,鎮守太監的疏奏,巡撫的疏奏和御史衙門的疏奏,作為輔助資訊。
弘治皇帝對畫頗有見解,見這幅畫畫得極佳:“此物耗損多少靡費?”
花多少銀子,是他最關心的。
“糜費不高,需精通畫作的畫師,且畫師還需會寫文章。”
報紙剛出現時,更像是為達官權貴而生。
百姓即便看報紙,也是圖打發時間。
製作邸報,要花費人力和靡費,但嚴成錦推斷,媒體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出現的產物。
對大明的發展有里程碑作用,不能因靡費,就不推行。
一府派一箇中書舍人,這些中書舍人在朝中,也要領俸祿。
嚴成錦道:“一地只需製作一份邸報,由陛下看完後,再給百官看。”
製作一份報紙,要兩日,不能量產。
兩日,一箇中書舍人製作一份邸報,傳回京城大約十日。
三邊疏奏傳回京城,也要大半月,訊息的時間滯後,陛下和百官習慣了。
王鏊沉聲道:“你方才說,要整飭中書舍?”
他的四女婿靳仁,就是中書舍人。
百官紛紛看了過來。
“做新邸報,需繪製和寫文,非中書舍人不可,尋常只會作畫的畫師,無法勝任。
中書舍人有四十八人,可分派兩京十五道,傳回邸報。”
中書舍,是大臣的託兒所。
在成化皇帝時,中書舍人高達一百五十多個,四十八個還算少。
如今,只需留五個在文書房寫誥敕、文牒等,其餘可下方地方,離京改造。
嚴成錦說完,退回內閣隊伍中,得罪大臣的事,由三公衝在最前面。
“臣以為不可!”
“臣附議!”
“中書舍職制詔、誥敕,應留在宮中,豈能派到十三道!”
大臣炸鍋了,今後兒子考不上科舉,送哪兒託管去?
隨即,百官中有一半人跪在地上,有官員是子嗣在中書舍,有官員是即將要送去中書舍。
王鏊也跪在地上,“陛下,中書舍是功臣蒙受恩蔭之地,不能下放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