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議畢,李東陽看了弘治皇帝一眼:“臣疑惑,陛下為何命天錫和張霽雨去都察院?”
許天錫是他的門生,曾多次來府上聽學,與監考的那種形式門生不同。
劉健和謝遷也疑惑。
“都察院空缺已久,亟需補員,朕也是為了朝廷。”弘治皇帝有些擔憂,問蕭敬道:“朕下這道命令,會不會害了三個翰林?”
他們本該進入六部,前程似錦。
但嚴成錦一句話便將他說服了:
東廠為陛下的耳目,此為京城的耳目,都察院也為陛下的耳目,此為天下的耳目。
孰輕孰重,一掂量就知道了。
高皇帝仿照元朝的舊制,設立御史臺。
就是為了保證天下太平。
蕭敬不知該怎麼回答,只好抱著浮塵道:“奴婢也不知道,嚴成錦今日一早,將陛下登基以來,兩京十三道的彈章翻出來,讓姜雲三人抄五百遍。”
害沒害人,陛下您心裡有數了吧?
弘治皇帝微微怔住了。
李東陽滿臉錯愕,地方御史的彈章與京城不同。
由於路途遙遠,送一封彈章回京長則兩月。
故而,地方御史將彈章寫得詳細無比,避免朝廷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派人調查。
蕭敬又繼續道:“嚴大人還讓三個翰林,彈劾劉公,說劉公舉賢不當,令朝廷蒙受損失。”
劉健呆住片刻,變得生氣起來。
弘治皇帝和李東陽面色如常,此子說的,是事實。
“朕的旨意已下,自然是不能收回來,這三個翰林,就留在都察院吧,朕要看看,嚴成錦能把都察院重整得如何。”
都察院,值房。
到下值的時間了,嚴成錦把茶壺帶上,三人還在埋頭苦抄。
五千遍,如果是朱厚照,興許能抄得完,因為這廝會作弊。
但正常是肯定抄不完的。
嚴成錦將胡棕等人放到邊陲,是想重組都察院,進都察院的御史,自然要經過考核。
等嚴成錦走後,三人翰林放下筆,焦慮道。
“今日必定抄不完,明日嚴大人真會將我等逐出京城?”
“罷斥御史為吏,需陛下首肯,陛下定不會……”
張霽雨說到這裡,聲音變得無力起來。
下旨的人不正是弘治皇帝嗎?
三人相視一眼,又低頭默默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