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成錦不想出京城,更不想見興王。
劉大夏是明中期的治水能臣,不過,他和劉大廈進行了交易,提前退休了。
朝中確實青黃不接。
李東陽和劉健饒有興致,看這小子如何推脫。
嚴成錦道:“臣有一人可以舉薦。”
弘治皇帝來了興致,此子雖然每次都推諉,但他舉薦的人,確實好用。
“誰?”
“翰林院謝丕!”
謝遷差點栽倒在地上,饒是他巧舌如簧,此刻能做的,也只是指著嚴成錦,結巴起來:“你……你休要亂說!”
治水極為危險。
在堤壩上走,稍有不慎,便會跌落到湍流中,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且謝丕壓根不熟水性,真掉下去,十死無生。
最重要的是,謝丕壓根不會治水,這、這分明是陷害!
他只有謝丕一個兒子,寧可不當這官,不去治水。
嚴成錦繼續道:“若謝丕前去治水,至少有六成把握,平定安陸州水患。”
這是一顆定心丸,弘治皇帝吃下去後,不派謝丕都難。
謝遷慌了,揚起芴來差點沒揍嚴成錦。
嚴成錦早料到會如此,站得遠,李東陽連忙將他抱住:“於喬勿怒,我兒兆先還在滿剌加國,你想想,仔細想想。”
這麼一想,謝遷的氣消了大半。
想比在海外生死未卜,還是去安陸州好。
劉健直言:“謝丕自小在京中長大,未見過河,縱然是有治水功績的官員,也不敢擔保,能治所有河流,你如何斷定?”
不過,治水與地勢和生態有極大的關係。
換個地方,未必能治。
大明幾百年歷史中,各種災害加起來上千起,但是水患就佔了七成。
也就是,對於而言,水患最為嚴重。
如今朝廷需要一個年輕的治水能臣。
嚴成錦道:“謝丕所學的理科中,有一門為地理。
良鄉門前有條運河,謝丕帶人治理後,至今未曾出現水患。”
其實,謝丕也就是扛著鋤頭,去挖了挖泥沙。
治水不就是如此嗎?
水流將兩岸的泥沙,帶入河中,所以,河底的泥沙被慢慢墊高,水溢位來,氾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