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牙關門戶大開,兩千張家軍將士列隊回返,蘇家軍主將蘇達站在關門外肅立迎接。
十萬張家軍只剩下這麼點人,如果多派些將士出征是不是就能多回來一些?
實則不然,部隊展開後接敵戰線有限,派再多人也只有那麼多能夠接敵,前面的衝過去,哪怕後面源源不斷的跟進也不能扭轉戰場態勢,只會踩死更多的己方士卒。
戰陣厚度增加確實可以橫推過去殲滅來敵,可己方無謂的犧牲會翻數倍,比如激發一排金針,如果敵軍稀疏,金針可以飛越百米距離才消散,百米前方的友軍起碼有三排,受創落馬必然會被後面的戰友踩踏。
十萬張家軍可以擊敗五十萬林家軍,如果增加到十五萬,回來的還是這些人,多派的五萬純屬枉死。
張誠跟隨張贊來到大本營,昔日熙熙攘攘的營地如今空空蕩蕩,進入營帳提起自己的行軍揹包再出來,張贊已經等在帳外。
“這裡會有輜重營前來收拾,我們回家吧!”
“大哥不和我們一起回去嗎?”
“他和五位副將還得去五軍司述職,派出了八十武尊只回去五十個,損失超出預期,大哥有苦頭吃,我們幫不上!”
齊國人晉階的機率高過樑國修士幾十倍,即使如此,武尊總數也不過兩三千,死一個少一個。
“唉,死去的前輩都是積累了數年的老人,他們本可以安享生活。”
張贊內心很矛盾,這些武尊進一步就能成為武帝,可是保住他們就得犧牲年輕人,等年輕人到了六十多歲還不能晉階帝境又會在即將晉階的時候犧牲自己保全後輩,這樣取捨之間很難說哪一種選擇正確。
“六十歲以前晉階帝境更能護佑我們周全,生孩子才是大事,你這次回去很快就會成親,要想對得起死去的長輩,多生一個吧!”
張誠對結婚生子毫無概念,滿頭霧水不知道那是什麼情況,只知道保全青年人的生命是為了多生孩子,要不然齊國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
梁國稱這種過家家一樣的戰爭為減丁戰,齊國如果派遣高手參與,梁國會增加派兵的頻率,把十五年間隔縮小,如果這樣,齊國更加撐不住,只好認可梁國的條件,每次只派遣一名武帝參戰,保護最年輕的子弟少死幾個,除了親軍營有幾十個優秀的後輩在三十五歲以下,張家軍將士普遍年齡在四十到六十之間。
能被選拔進入親軍營的年輕人都是在修煉天賦上表現出眾的子弟,經歷過實戰洗滌,個人的思想高度會大幅上漲,修煉速度進一步加快,齊國的武帝大半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龍牙關口寬十三里,內部山谷最寬處五十餘里,進入齊國的口子又收窄,寬二十里,筆直的通道長達三百里,兩側山峰高聳、雲層遮天蔽日,有史記載以來這條通道內從沒見過天空。
因為親軍營是最後守護主將入關,等張忠走了才回到營地打點行囊,張誠和張贊出發回鄉的時候,其他人早走光了。
出了內關,頭上的雲層讓開了半邊天空,繁星點點,兄弟倆跳下馬,除去馬鞍和龍頭,拍著馬脖子讓它們回家,兩匹馬捨不得走,一場大戰過後,死去的戰馬不過幾千,其它馬匹在騎士落馬後會等他死去才回歸草原,最後能陪著騎士完整迴歸的戰馬只有這一點數量,它們希望得到修士的伴生友誼。
獸修和人修形成伴生關係需要匹配屬性,梁國人修仙,他們渴望匹配到魔獸,豢養的伴生獸都是體形嬌小型,他們的戰馬是馴養技能培養出來的修煉者,關係很親但是戰鬥力不高,只具備初級魔修的能力。
齊國人的戰馬是野生獸修,開戰前馬群跑來等士卒挑選,如果自身屬性五行缺火,挑一匹純火屬性的野馬最般配,這樣就能形成伴生關係,一生不離不棄抱團修煉,吸納的火屬性靈氣自身承受不起可以傳遞給夥伴,伴生獸因此多了一份靈氣來源。
如果是高階獸修,可以學會修士的功法,也能把自己多餘吸納的靈氣反哺給修士,這樣就能互相受益,修士和野獸互惠互利。
可野馬智慧有限,不能把吸納的多餘靈氣傳給戰士,所以返鄉士卒會勸導野馬離開,如果實在不願意走,只能讓自己的伴生獸去驅趕它們,自身修煉所得有限,提供給伴生獸猶嫌不足,讓它們去爭取自身利益才公平,反正修士並不欠戰馬什麼,一年時間已經讓它們佔足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