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茅山一脈,我從書籍中有過了解。
其中有一茅山支脈,傍水而生,遇激流險灘定居,專替人從水中打撈屍體為生。
這一脈修士,能識水文,無論是多麼洶湧的急流,屍體死去多長時間,都能夠打撈得上來。
不過,像老者這樣,用特質工具釣來屍體,從屍體上搜刮錢財的,我還是第一次見。
我疑惑問:“你就是靠捕撈屍體,搜刮遺物為生?”
“小哥說話別那麼難聽,這不叫搜刮,只是和死去的亡靈做個交換而已。”
老者笑呵呵的解釋說道:“每次捕撈,我只拿一件珍寶,且每個月只出海一次。”
“間隔一個月時間裡,我會為珍寶的主人超度誦經,助他們脫離苦海。”
“因此,他們巴不得把身上的寶物送給我。”
從剛才打撈屍體的過程可以看出,老者並沒有說謊。屍體被取走寶物後,並沒有生出怨氣。
且老者的身上,並沒有陰煞之氣,反而是一派祥瑞之相,足以見得是積陰德之人。
我繼而問道:“老先生,這羅剎海域內,為何有如此多的屍體?”
“這得從百年前,我師父還在的時候說起了。”
回程途中,老者娓娓向我們講述了百年前,下門的風俗文化。
那時候,內陸正值軍閥割據混戰,有不少為了躲避戰亂的世家,躲藏到臨海半島下門,做起了海上貿易。
有人下海,自然少不了船翻人亡,那時老者的師父便定居在此,並收下作為孤兒的老者作為徒弟,賜道號江城子。
定居在下門的第一批居民,將大海視為圖騰,終生供奉海神,死後通常都是海葬。
江城子年輕的時候,還有不少打漁為生的大戶,聘請他打撈屍體,日子也還算過得去。
後來,這裡的科技越來越發達,都是上百萬噸的貨輪,且幾乎沒有海上事故。
無奈之下,江城子這才將主意打在那些曾經海葬的屍體上,勉強維持生計。
不過,做這一行也有規矩。無論是碰見怎樣的寶貝,每次都只能從屍體上取走一件。
正因為一直循規守矩,江城子如今七十五歲高齡,仍然精神飽滿,沒有絲毫陰頹之勢。
江城子說過來龍去脈後,船隻已經停在了附近的岸邊。
我和慕容長青,這會兒都虛弱得厲害。在江城子的邀請下,到他的住處暫作歇息。
離羅剎海的海岸線,不足五公里的一處高崗處,修建著一處簡易竹樓。
江城子烹了兩條魚,幾隻貝,又蒸了些糙米飯,在極度疲憊的情況下,這簡單的飯食,無異於山珍海味。
吃飽喝足,江城子端來兩杯茶水,“兩位喝完茶就走吧,羅剎海地域波譎雲詭,你們以後都不要再去了。”
我並未接過茶水,而是沉聲說道:“你師徒兩代人,都在此地以捕撈屍體為生。我能否拜託你,在羅剎海盡頭,替我尋一具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