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本就對姐姐三番五次的護著母親,性格“離經叛道”,不服管教,“不聽話”,經常“忤逆”於他而耿耿於懷,哪能錯過這樣一次求之不得且理所當然的“貧下中農再教育”機會呢?
用一句俗語來講就是:瞌睡給了個枕頭——想啥來啥。
於是便再一次行使他在家庭中獨有的權利,讓姐姐承受一番“脫皮換肉”的洗禮,奔走呼號之聲又一次傳遍四鄰。
而我,多次充當了那個“不知輕重、不知深淺”的導火索。
不僅引爆了父親的怒火,而且還因一些瑣事害得本就不受父親待見的姐姐,在僅有的家庭生活中“雪上加霜”,想來也是讓人有些啞然失笑,都是年少無知時做得一些傻事罷了。
閒下來的時候偶爾會想起此事。
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數年齡差距較大的兄弟姊妹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大一點的孩子欺負弟弟妹妹,而小一點弟弟妹妹的也會“憋著勁”想要透過撒嬌、“打小報告”、告狀、“煽風點火”等方式來讓父母替自己出頭,是否看著哥哥姐姐被教訓或者捱揍的樣子特別酸爽?
貌似當時我就是這樣的感覺。
但是對於非獨生子女來說,這樣的機率事件確實沒有調研過。
其實從源頭上來講,事件的本質就是“專制”家庭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的一些略顯畸形的負面影響。因為“趨利避害”是每個人的天性,無分長幼,用我兄弟“隊長”的一句話來形容,“天性使然”,其實就是如此。
這樣的事情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君主專制時期的派系鬥爭,好像多少有一點點類似。
為了討好皇帝——這個集權制國家當中具有唯一話語權的人,周圍的大臣“無所不用其極”的明爭暗鬥、爾虞我詐、蠅營狗苟。現實社會中,集權制的領導大多會有一幫這樣的下屬。
歸根結底,家庭生活畢竟是家庭生活,家庭成員之間也不會因為爭權奪利產生那麼多的“深仇大恨”,與封建社會相比是自然是小巫見大巫,沒有什麼可比性,只是表象上有些雷同而已。
和姐姐在一起的那些日子裡,我們倆個在那個小家庭裡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宮斗大戲”, 一則在家裡我的年齡最小,全家都很袒護我,包括姐姐在內,很多時候都會讓著我這個唯一的弟弟;二則不知為何,父親對姐姐有著一種“純天然”、“與生俱來”的厭惡,沒事都想找點事揍她一頓,更別說再加上我這個到處“煽風點火”的小禍害了,所以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鬥爭”過程中我勝面佔90%以上。
不言而喻,只要是我取得勝利,姐姐終究免不了一頓“竹鞭炒肉”般的“大刑伺候”。
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
其實這句話的真實意義主要反映在嚴格的教育上,而非字面意思上。孩子被管教的嚴格,就會心存敬畏之心,樹立邊界意識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解了父母“棍棒”下的苦心,才會真正的做到孝順父母。
在這裡為父親略作辯解,不管正確與否,想來父親像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一樣,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曲解了其中的含義吧!
但如此一來,不僅持續疊加了姐姐對父親的“恨意”和“反感”,而且在她受了“酷刑”之後還經常性的拿我來撒氣,作為報復的手段,漸漸的就成了一個無限的“惡性迴圈”。
“墩子!”姐姐喊我。
“哎。”
“你過來,來。”
那個年代,社會整體經濟水平不發達,偏遠的鄉鎮、村莊更是如此,所以好多舊的傳統大多數傳承了下來,就比如說,給孩子取名。
老一輩的人總是說,窮人取個“賤名”“好養活”,命硬。
所以“狗剩”、“石頭”、“三蛋”、“小栓”、“二妞”這類的名字屢見不鮮,稍微富裕一點的家庭肯定不存在這樣的叫法。我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那有人肯定會問,姐姐不是叫小薇麼,這個名字也不符合以上“窮人法則”呀?其實,她的名字是後來自己改的。
在姐姐不停的催促下,我來到姐姐身邊。
只見姐姐拿著一塊橘子皮,外面橙色那部分對著我,來回的在我眼前晃悠,“你看看這是啥?”
“橘子皮呀!”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你在仔細的看,認真的看。”姐姐特別認真的強調著。
“把眼睛瞪的大大的,好好看!”
我狐疑的看了姐姐一眼,然後遵照姐姐的話認真的端詳了起來。
“沒啥呀……”
就在我距離那個橘子皮大約有10厘米的時候,只見橘子皮迅速“靠近”我的小眼睛,如針孔大小的“毛孔”裡突然“噴出”了些許透明的液體,直奔我的眼球。
好酸!好疼!
“哇!”
痠疼的刺痛讓我不由自主的哭了起來。這時我才明白姐姐讓我瞪大眼睛的真正意圖。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