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長安”之城,修武關、函谷關、伊闕關。
怎麼又想著修函谷關啦?後面是呂武想明白了一件事,武關是防著楚國,伊闕關是防著範氏,函谷關則能作為都城的門戶。
說白了,修建“長安”的這一片區域真的無險可守,以呂武謹慎的性格還是決定加上一道保險,哪怕函谷關的存在會造成一些麻煩,該修還是要修的。
當然,說是築城和修關,還是區分先後順序的。
動用了三十萬人工的“長安”在三年之後已經初具規模,外圍城牆成型,裡面的宮城修建進度達到六成,城區各坊進度約是三成。
比較困難的部分已經差不多,剩下的那些再花兩年的時間怎麼都應該弄好了。
其實也就是陰氏了,換作是其它家族或是國家級別,沒幾個能一下子開啟這種規模的工程,要不就是沒那麼多的人手,不然就是財帛和糧食供應不上。
陰氏為了修“長安”前前後後準備了八年之久,先期的探勘,再加上工坊的預設,少不了對材料的收集,真不是呂武嘴皮子一動才全部從零開始做準備。
所以,與其說“長安”五年完工,不如說是前前後後耗時十三年。
第二個大工程並不是武關或伊闕關,而是函谷關。
伊洛之戎和陸渾戎還沒有被完全擊敗,陰氏也沒有移民過去,修建武關的成本著實是太大了。
想要修建伊闕關?總該先去進行勘察,根據有利地形來進行規劃;另外,伊闕關選址在周王室邊上,並且距離範氏核心封邑有點近,太早修建不知道會惹出什麼事來。
陰氏在築“長安”城的同時,修建函谷關的相關準備也行動起來,兩個地方的大動作根本瞞不了人。
大家現在就看著陰氏的一舉一動,猜測到底要搞什麼玩意。
“我聞士匄動用鄭人修葺‘新鄭’,其速從重。”呂武很高興士匄有這個覺悟。
陰氏動用了三十萬人築“長安”城,人是哪來的?約二十萬是來自鄭國的收穫,也就是前一次南下時捕捉的俘虜,剩下的那些則是秦國那些冥頑不化的殘餘。
所以啦,呂武完全還有足夠的人力去為修建函谷關做準備,等“長安”的工程減少之後,再將修建“長安”的勞力調去修建函谷關。
呂陽當然能想明白範氏為什麼要重新修葺“新鄭”了,是要當作新的核心重鎮嘛。
他問道:“荀氏可有動作?”
中行吳近期做什麼都慢了陰氏和範氏一拍,不太好搞清楚是思維跟不上,還是荀氏的硬實力不允許。
呂武皺眉說道:“我料荀氏將會攻伐邯鄲趙。”
合適讓荀氏來作為中心的地皮不少,要說最佳的選擇則是“邯鄲”了。
其實,中行吳不選“邯鄲”都不成,選衛國那邊的城邑來作為中心會直面山東諸侯的威脅,一旦政治中心時時刻刻遭到威脅,荀氏哪來的精力和餘力去顧及其它區域呀?
範氏選“新鄭”是靠近楚國,問題呂武不是幫忙規劃了一座武城頂在前面嘛。
荀氏選在“邯鄲”的話,一來是能夠避免直接受到威脅,再則就是方便向陰氏或範氏求援。
當然了,中心選在“邯鄲”的荀氏是便於聯絡陰氏和範氏,某天跟陰氏或範氏翻臉也會深受其害。
目前呂武的心思很平淡,親自監督築城,坐視晉國的風雲變幻,密切注意範氏對南方的攻略,不會去管荀氏跟山東諸侯即將爆發的火拼。
這個也是中行吳為什麼會失望而歸的原因,明顯是看出呂武要以靜制動了。
呂陽跟著皺眉,問道:“如荀氏無罪而伐於邯鄲趙,我家……”
呂武笑著說道:“範氏亦無罪而伐於趙氏。”
陰氏連趙氏的生死存亡都沒有管,去管主動疏離陰氏的邯鄲趙做什麼?
至於說趙旃留下來的情分?陰氏庇護了邯鄲趙十多年,還不夠還的嗎?
再則,要不是陰氏打崩了秦國還進行吞併,信不信呂武會早早就盯上“邯鄲”那塊地皮?
如果趙勝拖家帶口來找陰氏庇護,陰氏肯定會進行收留。
趙勝想要陰氏出兵抗衡荀氏?這事想都別想的。
呂武重新恢復了淡定,幽幽地說道:“大局已定,且坐看風起雲湧,靜待雲捲雲舒,笑談歲月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