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用了什麼樣的手段才能十七年內使陰氏壯大成那般模樣?特指呂武絕對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善良。
另外,原本是郤氏和欒氏的那一批人,他們為什麼對呂武言聽計從的?
陰氏的情況不是以大吞小,完全就是一種蛇吞象。
要是自家的體量足夠,吞下弱小的一方,肯定是一種正向的稀釋,反之則是被反向稀釋,管理方面會是一個老大難題。
帳篷內陷入一種詭異的安靜,只有木材偶爾發出“啪”的一聲。
魏氏在公元前572年開始跟各家置換封地,好不容易將封地給大致集中起來,其它地方哪怕還有封地也數量不多。
一開始陰氏在晉國西境的存在感並不大。這個也是魏氏內部經過開會,同意了跟陰氏一起針對秦國的原因。
魏氏面臨來自秦國的壓力,有陰氏願意過來一起毆打秦國,求之不得,是吧?
從什麼時候開始,陰氏在晉國西境的存在感增多呢?其實就是他們合力滅掉大荔之戎後,魏氏才發現原來陰氏已經將白翟驅趕走,並且陰氏有在原白翟地盤建城的動作。
大荔之戎成為一個歷史符號,陰氏謀求了“侯麗”的軍事控制權,後來更是讓“侯麗”成為陰氏的封地,一下子陰氏的好幾塊封地一下子就相連了起來。
那一瞬間,魏氏直呼“好傢伙,真的是好傢伙!”,原來呂武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早早就進行了佈局。
在之後,魏氏其實就已經對陰氏產生警惕,也就有了後來魏氏不那麼樂意繼續做打擊秦國的事情。
然而,魏氏不願意出力,秦國還是被陰氏單獨給收拾了。連帶秦君嬴石也在逃亡路上病逝,後面陰氏更是除了秦人發源地“冀”周邊之外,控制了其餘的秦國疆域。
是的,陰氏刻意地放過了“冀”那邊的秦人,原因是要留著那些秦人吸引對陰氏有恨意的群體,再來則是很現實的鞭長莫及以及對付起來不划算了。
秦人經過兩三百年的時間才從“冀”向東發展到“毫(蕩社)”,不到十年被打得重新龜縮了回去。
從“雍”到“冀”的路線並不好走,沿途多山不說,“冀”那邊更是連綿山脈遍處。
最為要命的是“冀”再往西偏偏地勢非常平坦,也就讓這邊的秦人打不過陰氏,逃起來的速度則會是極快,不管是躲進山林,還是消失在茫茫草原,陰氏想在短時間之內消滅他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楚若屈服,元戎定鼎功成,介時……”魏絳並不埋怨魏琦,心裡則是非常害怕。
韓起截斷,說道:“元戎待魏氏不薄。”
不管呂武想做什麼,現在還沒有做。
當初魏氏面對秦國的壓力,陰氏站出來得到魏氏的歡迎,等秦國完蛋後再來埋怨陰氏,不地道了呀。
韓氏不會去提自己在呂武崛起過程中起過什麼貢獻,因為他們真的沒有幫過呂武一次。
魏氏是有幫呂武幾次,然而呂武該還的早還了個乾乾淨淨,甚至魏氏現在是虧欠陰氏的狀態。
晉國這邊已經有欒氏和郤氏的例子,屬於那種報恩報成了仇人的情況,還不能使各家警醒嗎?
魏絳說道:“趙氏已失‘趙’地,我之‘魏’地將失。”
這件事情韓起還真不知道。
現在“桑田”、“柏谷”和“瑕”,也就是那片區域的大河西岸都落在了陰氏手裡。
魏氏將這件事情當作一種訊號,呂武在謀求整塊“魏”地。
趙氏覆滅又復立,有了更好選擇的趙武放棄“楊”去選擇跟陰氏置換更好的“溫”,不能說趙武腦子壞了,真要有什麼看法只能將趙武的作為視作數典忘宗。
一直是上升趨勢的魏氏沒有淪落到放棄“祖地”的地步啊!
魏絳堅持覺得現在不反抗,等以後想反抗,以呂武善於從大局挖坑的手段,魏氏估計會一夜之間面臨滅頂之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