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魯國哪來的臉,還想吞併鄅國?
然而,魯國就是有那樣的臉。
晉國能看清魯國不可依靠的事實,取決於魯國跟齊國沒可能和平相處,很有必要加強魯國的實力。
現在鄅國已經成為晉國範氏的受保護國,沒可能允許魯國吞併鄅國的。
那麼,能不能慫恿魯國在晉國撤軍之後去攻擊齊國佔點好處呢?
另一方面,晉國要盯住衛國,不能讓衛國在齊國遭難之後去佔便宜。
晉國的雙標有一個前提條件,也就是魯國真的是一個廢材,能佔的便宜非常有限,甚至有可能被齊國給逆推;衛國在齊國遭到晉國痛打後,想去佔便宜有很大的機率能成。
這裡面沒有任何黑魯國的地方,講究的就是一個追求事實。
呂武和士匄在鼓搗處置齊國的後續。
萊國復國是一件必然。
畢竟,晉國出兵討伐齊國,用的理由就是“主持正義”的名義。
他們在攻陷“臨淄”之後並沒有找到萊國的公族成員,事後得知萊國的儲君以及九成九公族已經被齊國殺死,僅是留下一名血脈很遠的公族對萊國曆代先君進行祭祀。
想要萊國復國?晉國需要去一個叫“昌樂”的地方找到那個萊國僅存的公族成員,將他扶到國君的寶座之上,再操作著讓原來的萊國貴族承認他的國君身份,恢復一個國家該有的統治體系。
士匄問道:“我做萊國執政,可否?”
呂武沒意見。他甚至都想誘惑士匄成為齊國的執政。
晉國卻不會讓萊國“滿血復活”,會削掉萊國的一部分城池,用在贈送給杞國、介國,一部分則是卿位家族瓜分。
很早之前,陰氏在萊國那邊就獲得了一塊土地,長期以來不是沒有開發,只是相對起來開發力度很小。
這一次晉國討伐齊國,陰氏必定會獲得一批匠人,其中必然會有懂得生產海鹽的人,很快就能利用上了。
另外,不是呂武不想獨享販鹽的利潤,跟拉攏卿位相比起來,販鹽利潤是能進行讓步的。
那也、是呂武為了長遠而作考慮,友誼並不顯得可靠,尤其是韓氏沒落下去之後,深受大恩的趙武種種表現,有點讓晉國各個家族不再信任友誼了。
冬季已經來臨。
第一場雪飄下的時候,呂武接到了魏琦的彙報。
上軍正面戰勝崔杼所率的大軍主力,向著齊國紡織業區域挺進。
到了這個階段,呂武已經能夠正式接受來自齊國的乞降。
在之前,齊國已經三番兩次乞降,一次次都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
兩國對於齊國投降之後的處置則是早在進行商論,齊國並不願意全盤接受,進行了該有的掙扎。
“此番我國所獲甚多,齊國一時難以估算,只知損失過也。”呂武不光要能搶到的,還要齊國在未來繼續支付戰敗賠款。
犯錯了就要接受懲罰,才能記住教訓。
最要命的是齊國打不過晉國,遭到這一次教訓之後必然衰弱,也就更打不過晉國。
齊國現在依靠的是向晉國進行哀求,不要過度地懲罰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