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激動與振奮肯定有,該不該在呂武面前表現出來,看他們的智商了。
呂武看向了蒲元。
最近韓氏兩兄弟很頻繁地來見呂武,大多數是能見到,就是呂武從來沒有給過什麼承諾。
蒲元知道呂武看過來的用意,說道:“卿位無韓氏?此事應當早使韓氏知曉。”
自從韓厥過世之後,卿位的變動已經發生了兩輪,韓氏未能再次成為卿位家族。
韓氏第一個為“正卿”的人是韓厥,幫韓氏推開卿位家族大門的人卻是韓穿。
韓厥與韓穿是什麼關係?他們屬於同宗,也就是堂兄弟的關係。
晉國的“卿”分為正卿與副卿,也就是“將”跟“軍佐”的區別。
韓氏第一個成為正卿的人是韓厥,更早摸到卿位門檻的則是韓穿。
說之所以說韓穿摸到了卿位的門檻,只因為他連“軍佐”都不是。
當時除了國君之外,晉國一共擁有十二個大人物,每一個軍團除了“將”和“軍佐”之外還有兩個“軍大夫”的職位。
韓氏第一次出現大人物就是韓穿成為“軍大夫”的開局。
而在晉景公出於某些原因對晉國進行大力的改革,一下子將卿位增加到十二個。
當時是個什麼玩法呢?
晉景公在保留中軍、上軍和下軍將的前提下,又增設了新中軍、新上軍、新下軍三個軍團。
那麼一搞,除了原有六個卿位家族作為三個軍團的骨幹之外,又多了六個“新”的卿位家族成為另外三個軍團的骨幹力量。
為了以示區別,晉景公在新設的軍團前面都加了一個“新”字,每一個軍團也都有一個“新”作為字首。
十二卿位制度遭到廢棄的背景是發生“下宮之難”之後,也就是趙氏一家子被幹掉了。
晉景公是個很會玩的君主,他與當時作為元戎的欒氏商議,認為十二卿位制度不再合適,一下子裁撤掉三個軍團也不好,要不就弄八卿制度吧。
晉國自此進入八卿制度的階段,六個軍團的編制變成四個,除了原有的中軍、上軍和下軍之外,再設了一個新軍。
如果研究過晉國的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晉軍編制縮小或是膨脹跟晉國眾貴族的興衰有極大的關係。
十二卿位制度時,晉國的一個軍團並不是三萬七千五百人,甚至不是周禮制度下的一萬兩千五百人,其實在那一個時間段裡晉軍的每個軍團編制都不固定,也就是不存在不變的定數。
真正讓晉國每個軍團變成三萬七千五百人就是八卿制度的執行,中軍、上軍和下軍編制為三萬七千五百人;一開始新軍的編制是周禮的一萬兩千五百人,後來增加了一倍達到兩萬五千人,最後才是跟其餘軍團的編制一樣。
軍事制度的變動就是晉景公和欒書搞的。他們並不是拍腦袋做出決定,是根據國際形勢的需要來改造軍隊編制。
說韓氏是老牌卿位家族非常名不副實,他們的根腳在公族,成為卿位家族其實也就是在韓厥這一代。
一再無法獲得卿位的韓氏,有沒有可能迴歸公族?
關於上述那點,呂武不得不思考進去。
他還有更現實的事情需要想周全,比如之前的六卿制度讓晉國的用兵變得拮据,好多時候形成了捉襟見肘的局面。
這個也是在任的“卿”會乾脆利索同意國君恢復八卿制度的原因之一。
畢竟,依靠三個軍團應付起國際局勢的難度很大,再來是楚國一次次北上的兵力都比之前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