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都城“雍”。
這一座城池得到一再的加強,能夠從各個城牆段的新舊進行分辨。
城牆的下方,牆面經過積年累月的風吹、雨打、日曬,一看就是有著歲月痕跡該有的髒;往上到八九米則是成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模樣,能直接跟下方形成兩種顏色,一看就是新晉夯高。
秦國耗費差不多兩年,動用的人力物力不太好算,不止加高了“雍”的城牆高度,幾個城門也是加了一個“千斤閘”的玩意。
他們不會忘記數年前的一幕,也就是晉軍第一次殺到“雍”城之下,當時郤至還在“雍”城郊外進行了閱兵,一個那時候還是無名之輩的傢伙上演了單人破門的壯舉。
那個人就是現在的晉國上軍將陰武,能夠扛衝城錘撞塌城門的兇悍之輩。
自那一次之後,秦庭不止一次想要改善城門防禦設施,還是覺得不改善不行才真正的落實。
秦國的君主和絕大多數大臣出征,遠征東方的軍隊暫時還沒有傳回來什麼訊息,西北邊攻打“吳陽”戰事不順倒是能夠得知。
秦人對於都城周邊一再爆發戰事,經過陰氏和魏氏四年中一再來侵犯,很不願意承認卻要說習慣了。
一年、兩年、三年、四年,今年是第五年,想走又能走的秦人早就離開這片是非之地,留下的是不願意走又或者走不得的人。
十七歲的嬴籍奉命留守都城,每一天都要詢問前方有沒有傳回戰報。
如果東出的遠征軍沒有訊息傳回來,他會感到心情忐忑,卻是又會覺得是一件好事。
畢竟,很多時候沒有訊息,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一個好現象。
關乎“吳陽”的戰事?嬴籍很清楚的知道一點,相較起國君親征大軍,秦國上下並不是那麼在乎“吳陽”的戰事程序。
他自己其實也不怎麼關注“吳陽”的戰事發展,跟所有人的想法有點相似,能將“吳陽”攻克是件不錯的事情,打不下也無所謂。
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並不複雜,作為都城的“雍”周邊都已經被打爛,國君親征能不能重創陰氏才是關鍵,其餘任何事情反而是一件小事。
另外一點,就像“吳陽”的魏氏一干人等得知陰氏要去打“雍”一樣,秦人不是絕對肯定作為都城的“雍”不會遭到攻擊,認定的是哪怕將要遭到攻擊,一定會是敵國的大軍懟上來。
所以了,國君親率的東出遠征軍沒有戰敗之前,晉國的大軍還在遙遠的地方,輪到需要擔心“吳陽”的三五千晉人,他們從心志到精神該是萎靡和擔驚受怕到什麼程度???
嬴籍處理好了一應政務,要像往常那樣前往東邊的城牆上眺望遠方。
他每一天都會這麼做,用這種方式表達獲得好訊息的期盼,也是為了穩定城內貴族和黎庶的心。
因為各種不理想的關係,“雍”肯定沒有了熱鬧,街道之上少見行人,即便是有也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樣。
“公子,聽聞今早有多支商隊進城?數歲未見此景,今日再現,必是預示大秦再興徵兆呀。”
話說,諸夏打君子戰爭太久,偷襲什麼的不會發生在正規交戰上面。
缺,就缺一個始作俑者,給世人來上一課。
秦人就是再不怎麼不在乎規矩,又是一再破壞規矩,思想遭到自我禁錮,想法方面還是會很“單純”的。
人在前往東城牆移動的嬴籍一聽寺人的話,怎麼都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偏偏又想不出不對勁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