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笑著說道:“‘呂’、‘霍’以北非獨可作牧場,亦可開墾農耕。”
兩地的北邊都被呂梁山攔住去路,卻是存在一些谷地的。
雖說是谷地,也區分縱寬到底多廣,就像蜀地那邊雖然山多,不代表川蜀產糧區不存在那樣。
其實看的就是發現利用價值,再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建設。
呂武說道:“未來數年我家需抓緊修路。”
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怎麼都要把幾塊封地用道路連貫起來。
那些路能夠修起來對陰氏無比重要,不光是平時的往來便利,僅是在兵力調動的好處就足夠去費時費力投入了。
呂武也沒想要修規格多麼高的路,比如修水泥路什麼的。
他則是會在各條道路搞驛站系統,進一步加強資訊的傳遞速度。
一再受到言傳身教的呂陽知道道路的重要性,重重點頭表示明白。
現在各個家族對道路的重視沒那麼高,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一條路,才不在乎那條路到底多寬或多平整,許多路線也就允許人走,車輛無法通行。
陰氏要的是必須能提供道路通行的道路,條件允許甚至要形成交通網,到時候其他家族從下達徵召命令到集結完畢需要花一個月的時間,陰氏在交通網的支撐下也許只用花半個月就能完成集結。
調動和集結是那樣,封地遭到攻擊多少時間之內能增援上去,陰氏在救援上也必然比各個家族的速度更快。
修路這麼種工程動用的人力物力會很大,得到的好處則屬是更多,說是百年大計都不算過分。
呂陽問道:“阿父,為何戎騎一萬為限?”
講的是三年內,陰氏的騎兵需要達到一萬的規模,卻不徵召超過這個規模。
呂武不能隨意應付,說道:“今時今日,雖有馬鐙、馬鞍、馬蹄鐵此‘三寶’,馬不高大、不堪重負無以支撐騎士身著重甲、馬披掛,不為衝陣之騎,善側擊、遊弋襲擾,不當主力。”
事實上,哪怕是戰馬能夠支撐起足夠的重量,還要看衝鋒速度、耐力等等方面。
再來是,真的有突騎兵或具裝重騎兵,還要現場判斷合不合適衝陣,衝陣之後的價效比怎麼樣之類。
說難聽點,訓練和武裝一名具裝重騎兵的花費可能足夠武裝起十名左右的步兵,具裝重騎兵投入作戰後只是發揮出十名步兵的價值都算虧。
這是具裝重騎兵在選員和訓練上面的難度和週期,裝備打造的困難,等等方面跟步兵的不相同。
步兵花三個月基本也就能用一用,具裝重騎兵需要至少耗費一年的時間,甚至可能更長。
步兵給把武器就算完事,具裝重騎兵光是戰馬就很難找到,別說其它的裝備了。
所以了,哪怕手裡有足夠數量的具裝重騎兵,歷來就是在關鍵時刻投入使用,沒有統帥會在一開始傻乎乎就派上去衝陣打消耗。
關於陰氏戎騎正面衝陣連步兵都打不過這一點,呂陽有在進行試驗時親眼所見。
那是步兵列出陣勢,看到騎兵衝陣沒有慌亂自行四散為前提,騎兵撞上去頂多就是消耗步兵陣型的前端幾排,砸出幾道水花就被淹沒了。
說白了就是,騎兵更多是打心理戰,嚇得敵方步兵自亂陣型地亂跑亂竄,一旦敵方步兵散了,才是騎兵的收割時刻;如果敵軍保持嚴謹陣型,騎兵衝上去就是一波流的消耗。
呂武一再給呂陽重複的就是:遊弋,襲擾,側擊!
像陰氏現在的輕騎兵,一再遊弋騷擾都要小心敵軍的弓箭手,有機會頂多給敵軍側面來一下,剩下的就是欺負潰敗之後的敵人,玩銜尾追殺這種活了。
這也是現在軍隊的特殊性。
特殊在什麼地方?
軍隊是各個家族為單位,平時士兵別的沒幹,專門在訓練殺人技巧。
他們能聽懂各種指令,有著很強的自我約束力。
導致的是現在的軍隊發生潰敗,一般是貴族先慫再帶著崩盤,士兵自行瓦解的例子相反比較少。